-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甾体皂苷是以C-27甾体化合物为苷元的一类皂苷。 主要分布于百合科、薯蓣科和茄科植物中,其它科如玄参科、石蒜科、豆科、鼠李科的一些植物中也含有甾体皂苷,常用中药知母、麦冬、七叶一枝花等都含有大量的甾体皂苷。 甾体皂苷元是医药工业中生产黄体酮、性激素及皮质激素的重要原料。 甾体化合物是天然广泛存在的一类化学成分,种类很多,包括动植物甾醇(也称固醇)、胆酸、维生素D、动物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植物强心苷、蟾酥毒素、甾体生物碱、甾体药物、昆虫激素等。 虽然这些成分来源不同、生理活性不同,但它们的化学结构中都具有甾体母核----环戊烷骈多氢菲。 这类成分涉及到生理、保健、节育、医药、农业、畜牧业等多方面,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甾体化合物都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母核和三个侧链。“甾”字很形象地表示这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 它最早是由脂类分离出来的一系列固体状醇类,故原名固醇类。 甾类化合物与三萜类同源,均以角鲨烯为前体,但因脱掉甲基,碳数常为27-29,也有C21-甾类化合物。 碳环常为四环型,D环为五元环。但有时C环为五元环。 结构特点与命名 1. 结构特征 ① 在甾核上有三个侧链; ② C3常为羟基,可结合成苷; ③ B/C为反式稠合,A/B、C/D稠合有顺有反; ④ R1、R2多为角甲基,R3是含有2、4、5、8、9、10个C原子的侧链。 第二节 结构类型与分布规律 自然界存在的甾体化合物包括植物甾醇、昆虫变态激素、强心苷、甾体皂苷与甾体生物碱等。 主要区别在C17侧链上。 C17 侧链是戊酸则为胆酸类; 是不饱和内酯环则为强心苷类; 是8-10个碳组成的脂肪烃衍生物则为甾醇和昆虫变态激素类; 是羟基衍生物则为C21甾体化合物; 是具有螺碳原子的含氧杂环则为甾体皂苷; 是含N、O的衍生物(N也可能在甾核其它位)则为甾体生物碱类。 C17侧链是戊酸 1. 植物甾醇 它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分,常和油脂共存于植物种子、花粉中。 常见有谷甾醇、豆甾醇、波甾醇等。 它们在植物界广泛分布,从低等的藻类、菌类及至种子植物中均含有多种甾醇,多以游离态或甙形式存在。 β-谷甾醇在植物种子、叶部位等分布最广,常与豆甾醇混存。 在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分离过程中常能很容易地获得结晶,但较难得到纯品。 早期获得的谷甾醇实际上是几种结构类似的甾醇混合物, 从波菜中分离出的波甾醇也是α、β、γ、δ等异构型的混晶 甾醇多为无色结晶,不溶于水,易溶于醇、氯仿等,具旋光性,L-B 反应变色比三萜醇快。 β-谷甾醇有镇咳、祛痰及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 麦角甾醇和豆甾醇可促进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2.昆虫变态激素 最初发现于昆虫体内,属于内源激素,包括蜕皮 激素,如蜕皮酮、羟基蜕皮甾酮等。 结构特点为: ① C6为羰基; ② C17为-含氧官能团侧链; ③ 分子中有多个羟基,在水中溶解度较大。 ④ A/B环处顺式者有变态活性。 60年代以来在许多植物中也陆续发现。已知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均有分布。 其中桑科、唇形科、鸭跖草科及泽泻科等植物中比较丰富。如鸭跖草科的露水草地上部分此类成分含量1.2%,地下部分含量高达2.9%。在真蕨类的水龙骨属、荚果蕨属等也有分布。 在川牛膝及台湾产牛膝根中均分离出此类激素。 怀牛膝在民间用于活血化瘀、补肝肾、强筋骨,从中也分离到此类成分,被证明为其有效成分。它们是从醇浸膏的乙醚提取物中,用乙酸乙酯结晶后,再用乙醇、正已烷分步结晶获得牛膝甾酮和蜕皮酮。 日本:七十年代即对日本产的180科1千余种植物进行筛选,发现包括蕨类在内的多种植物中含有蜕皮激素, 从罗汉松、桑叶等中发现了相同或相似物质。 昆虫变态激素用途: 主要用于养蚕业及农业害虫防治,称之为第三代杀虫剂。 对人体也有促进蛋白质合成、排除体内胆固醇、降血脂、降血压、抑制血糖上升及促进肝功能恢复等作用,已有临床应用。 3. 强心苷 强心苷是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对动物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强心)的一类甾体苷类化合物。 多存在于许多有毒植物中 尤其在夹竹桃科、玄参科、百合科、毛莨科、萝科、十字花科、桑科以及卫茅科等植物中较为普遍。 临床上作为强心剂 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和心律紊乱等症。 若使用超过安全剂量,可使心脏中毒乃至死亡。 自1869年Nativelle从紫花洋地黄中分得强心苷开始,至本世纪八十年代,已分得六百余种化合物,一百五十余种苷元。 富含强心苷的植物常见有黄花夹竹桃、羊角拗(夹竹桃科)、福寿草(毛莨科)、铃兰、万年青、海葱(百合科)等, 强心苷可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分如叶、花、种子、鳞茎、树皮等。 同一植物中常含有几十个结构类似的强心苷。 强心苷在植物中含量较低,总苷含量一般都在1%以下,多以混合物共存,往往是多糖苷和不同程度的次级苷混存,且常与甾体皂苷伴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