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砚中之美.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凝聚砚中之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论古人还是今人,记载事物时,书写工具越精良,效率越高。文房四宝中,砚的生命力比笔、纸、墨都要耐久,一方传承有序的砚台,可以反映一段历史。   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最初是一种为陶器着色时使用的颜料研磨器。北京聚砚斋砚台博物馆的创始人之一火来胜,既是砚台的收藏家,也是砚文化的专家,他认为,几千年来,砚成为推动社会文明不可或缺的利器,其本身也完成了从实用器物向艺术作品的转化。砚台从一个侧面记载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是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缩影,它的独特气质与魅力,曾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赋诗填词、著书立传,乃至与之相依相伴,直至终老。 藏砚是一种行为艺术   砚台是古时文人读书写字必不可少的工具,朝夕相伴之间,生出一种主仆般的深厚感情。   唐、宋时,制砚工艺高速发展,文人不仅争相收藏砚台,还在往来书信中交流品评,或是潜心为砚台著书立说,比如米芾的《砚史》、欧阳修的《砚谱》、蔡襄的《砚记》等。这些人中不乏特立独行的“砚痴”。苏轼有一位端州友人,知道他喜爱砚台,想顺路为他代购几方,被苏轼委婉拒绝了,说自己就是手写坏了,砚台也不会坏,意思是手头砚台已经够用,言语间颇有些超然物外的意味。其实苏轼也就是说说而已,见到好砚还是会忍不住“据为己有”:先是看上张几仲家的一方龙尾砚,当即用自己的佩剑换了回来;后来行将就木之时,对米芾珍藏的一块“琅邪紫金砚”仍然念念不忘,竟叫人强行要了来,并嘱咐将这方砚置于棺中,说这样自己才能瞑目。相比苏轼,米芾爱砚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次宋徽宗请他去宫中作画,拿了一方端砚给他用,画作完成后,米芾捧着砚台跪地不起,说砚台已经为自己所濡染,皇上不好再用,不如送给自己。“文艺皇帝”宋徽宗倒也痛快,哈哈大笑着说:准了。米芾抱着砚台手舞足蹈地飞奔而出,弄得满身墨迹也浑然不觉。   明清时期的砚台往往集雕刻、书画、诗词、篆刻等于一体,特别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明朝鉴砚、藏砚之风盛行,砚底、砚侧大多镌刻有铭文,雕工精细。清朝时出现了象牙、水晶、翡翠等稀有材质,尽管实用性欠佳,但不失为艺术品,雕刻的题材也更为广泛,花鸟鱼虫、山川河流、民间故事等都可作为图案。清代书画家、雕刻家高凤翰,毕生收藏砚台千余方,年过半百时,右手病残,仍执着于作画和刻砚铭。他过世后,坟墓被掘,其中竟有百余方随葬的砚台。纪昀、刘墉也热衷收藏名砚,纪晓岚晚年嗜砚成瘾,还编撰了《阅微草堂砚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砚林珍作。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砚痴,亲友劝他买田置业,他却打趣说,自己生来就是贫寒命,于是背着祖传的砚台云游四方,继续寻觅好砚,当收藏的砚台达到一百零二方的时候,他自称为“百二砚田富翁”。金农认为砚台亲君子而远小人,所以宁肯与砚台相伴终生。   直至今日,砚台制作从来没有中断,一代又一代的制砚艺人赋予砚台持久的生命力,赏砚、藏砚者也大有人在,像火来胜这样,痴迷砚台将近四十年,对各种砚谱、砚史早已烂熟于心,一提到哪里有一方好砚,眼睛便烁烁放光,这份情怀,恐怕与古时那些“痴人”没什么两样。 展读砚中的沧海桑田   砚台的出现是为了研墨。砚台讲究质地温润,其石材本身的妙处也成为世人品砚、藏砚的关键。历史上有“四大名砚”、“十大名砚”等各类排行榜,现代人藏砚,同样关注是否“出身名门”,比如位居名砚之首的端砚,向来价值不菲。不过,细数古代嗜砚成瘾的文人,大多重在玩赏,实用倒是其次,对于石材优质、做工精良的砚台当然求之不得,但另一方面,收藏砚台,也是为了一份恋旧感怀之情。   舞文弄墨是古代文人赖以生存的手段,不免终日都要与文房四宝为伴。砚台坚固耐磨,一般不易损毁,或伴着主人挑灯夜读,或陪同主人上京赶考,或与主人分享金榜题名的喜悦、分担落榜之时的忧郁,可以说忠心耿耿,与主人生死与共。宋代陆游有诗云:“穷交谁耐久?晨暮一破砚。”即便是一方破砚,主人也会对其备加呵护,稍有磕碰,一定要想方设法补全,直到用至砚台“寿终正寝”,才与其挥泪而别。陆游在诗中还写过一方与其常年相伴的砚台,因其不慎使砚台坠地而感到万分失落,他试着用胶漆粘补,勉强修好,虽然研墨功能大不如前,但终归是心爱之物“失而复得”,还是坚持使用。再如唐代的李元宾,旅途中失手摔坏一方友人送的砚台,想到这方砚台与自己默默相随多年,而且是友情的见证,不忍心就地丢弃,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回到京师后,将其礼葬。韩愈听闻此事,特意作文表达对李元宾的赞赏,称他有情有义。   火来胜认为,砚铭带给人的享受,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材质。他收藏的第一方砚台,是从一位乡亲手中得来的清代山水铭文砚,初见时,外表粗糙不堪,洗净之后,竟然出现一幅山村早春日出的图案,并配有一行铭文。在砚上镌刻表示归属的铭文,古已有之,至唐宋两代,文人开始在砚台上雕刻抒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