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新理念.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新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生不仅是课程结构上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和开发基于以下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有赖于由知识本位课程观转向发展本位课程观 过去,我们更多地把课程理解为“学科”、“科目”或“知识”,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知识中心的学习活动引发对知识价值的追求,并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备。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展示课程的价值,其主要内容有: 1、课程是儿童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解、体验、探究和反思和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活动。儿童不是一块白板,课程内容设计应于儿童个体的经验为基础,课程内容应当是儿童可以感知的、能够内化的,它能够联接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待以形成的经验。儿童原有的经验体系在课程活动中不断变化与重组,新的经验构建应当通过诸多活动方式来实现。这些方式包括理解、体验、探究、反思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2、儿童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是以儿童为主体所进行的富有建构意义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形成双边关系,以主体性的互动共同建构民主、平等的课程运行程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儿童为实践主体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主体进行构想、准备、实施、总结评价等,而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一起参与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 3、课程应该是开放的。过去,制度化的课程体系封闭了教师和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师在课程内容上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只能在既定课程内容的范围内去被动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去钻研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被格式化的课程内容限制了几乎所有的在校学习时间,有的学校连学生早读的内容和晚自习的内容都有详细有规定,课外时间和家庭时间也被教师所布置的大量作业所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开放的课程观念,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特点。 (二)有赖于树立新的知识观 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再增加100倍,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在学校教育阶段学的知识再多,也无法赶上知识更新和知识激增的速度。而且,由于科技的发展,如今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信息互联网)获得各种资料和信息。从这个角度讲,学校里多学一点还是少学一点知识,也已不像过去那样重要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识和主动探索,善于搜取、辨别和加工各种可得信息,能根据自己的个性设计近期的发展方向和计划,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顶尖级”素质。要在现代社会生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变得日益重要起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看,如果他在某些具体知识点有所缺陷,将来是较容易通过各种途径得到补偿的。但是,如果学生在学校阶段里,没有培养对知识的渴求、不能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没有形成一种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那么,他的这一次欠缺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将是难于补偿的。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国都在通过基础教育改革来提升本国青少年“关键能力”:这些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要提升这些关键能力,单以传统的以知识存储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就显得难以胜任。 从知识界定来看,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称“命题性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概念、命题。(外现知识、书本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怎么办”或“如何做”的知识,又包括技术形态的程序性知识和实践形态的程序性知识。技术形态的程序性知识又称为“技术的知识” 表现为一套明确阐述的技术规则,可以言传,可发现或找到;实践形态的程序性知识,又称为“实践的知识” 表现为不可能用一套明确的规则阐述出来,不可言传,仅能加以演示。从两者关系看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并不依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新的知识观对教育的应用意义在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学业智力(分析性智力),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实践性智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靠掌握陈述性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程序性知识才行。在教学上,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可以诉诸教师的系统讲解与传递,而大部分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或采取师徒制的方式进行。这表明,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其它活动不可替代的逻辑地位。 直接知识的获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与逻辑地位,不能仅仅看作是帮助学生获得书本间接知识

文档评论(0)

zilai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