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整理.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居住区规划原理 住区的概念: 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强调物质形态上的完整,是否满足生活的物质要求)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强调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是否有利与居民共同生活) 影响住区规模的主要因素:(问答) 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文化、教育、医疗、市政等设施合理的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 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城市干道有合理的间距,一般在600—1000m 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一般在5万人,少则3万人 住宅层数(环境容量)对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也有较大的影响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住区规模的划分: 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割,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住区规划的任务 是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P487 住区规划的要求:使用、卫生、安全、经济、施工、美观要求 “经济、实用、美观” (1)使用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2)卫生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要求居住区有良好的日照、通 风等条件,以及防止噪声的干扰和空气的污染等。 (3)安全要求:为居民创造安全的居住环境。(防火、防震灾、防空) 经济要求:居民区的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降低居住 区建筑的造价,节约城市用地。 美观要求:为居民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把居住区作为有机整体进行规划设计。 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简答) P488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确定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 确定人口数量规模和用地大小; 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 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拟订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对不同阶段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 住区的用地组成(重点)住区的用地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 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建筑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公建用地: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公共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道路绿地:指住区范围内的各级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车场地。其中居住区级道路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小区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组团路一般为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住区的环境组成(了解) P490 内部居住环境、外部居住环境 住区的功能(了解) P491 住区的规划结构(画图题) P491 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从实例中提取四种用地类型结构图) 10、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 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了解)P492 邻里单位模式:(重点)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佩里提出,以“邻里单位”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六条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 静、安全的居住氛围。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 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在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结合中心公共广场或 绿地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shew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