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建筑,无梦又十年新浪地产作者:金秋野2011/9/7 9:42:57 新浪地产官方微博
提要:本文以刘家琨、都市实践和马达思班三家建筑事务所的作品和言论为样本,探寻中国建筑思想界十年间的主要问题,指出实验精神消退和入世精神增强的大趋势,尝试分析这种局面发生的原因。
来源:《建筑师》杂志
摘要:本文以刘家琨、都市实践和马达思班三家建筑事务所的作品和言论为样本,探寻中国建筑思想界十年间的主要问题,指出实验精神消退和入世精神增强的大趋势,尝试分析这种局面发生的原因。本文指出:本土建筑形式语言的缺失是中国建筑界面临的核心问题。建筑领域目前的“中国智慧”是一种非批评性的模仿。中国性存在于现实中,也存在于历史中,同时存在于知识传统和民间智慧中。对传统的忽视,已经成为中国建筑发展的瓶颈。明星建筑师有责任从历史和知识素材中寻求深层动力,引领中国建筑走出“语言缺失”的困局。勇于梦想的能力,是思想突围的基本动力。
关键词:刘家琨;都市实践;马达思班;实验精神;形式语言;中国传统;中国性
去年在北京方家胡同,举办了一场名为“东西南北中——十年的三个民间叙事”的联合建筑展览。参展的三家建筑事务所在业界声望卓著,分别是:马达思班(MADA s.p.a.m.)、家琨建筑工作室和都市实践(URBANUS)。细读展览题目,在谦逊含蓄之中,透露出一丝气吞山河的寓意。例如“民间”一词,暗示着对“体制”的委婉批评,而“叙事”则充满“人文情怀”,意即此为深层的“洞察”而非肤浅的“说明”。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十年”这个词。在中国文化当中,“十年”是不寻常的。有时,它是功成名就的标榜:“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时则意味着梦想流失,宿命感虚无感抬头,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十年老尽少年心”。但在旁观者眼里,倒更愿意想起贾岛的名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十年间,建筑观念齐刷刷右转,商品价值将民间建筑思维中的理想主义荡涤一空。而朝野一致的造星运动,终于有所斩获。台上是明星,台下是建筑师?是理论家?是批评者?还是商人?十年的时间还不够我们给出评判。“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中国建筑界十年间磨出的这一把利刃,到底要用它来荡平哪些“不平事”呢?
我们且先来看看这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在国内,青藏铁路通车,三峡大坝建成,嫦娥一号升空,中国成功申办并举行了奥运会和世博会。在国际上,美国发生911事件,“文明的冲突”成为新的关键字。SARS和禽流感席卷全球,与日俱增的地质灾难和气候巨变令人们忧心忡忡却苦无对策。十年的末尾,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袭来,人们开始思考,莫非人类社会现行的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都存在根本性的问题?值此险象环生之际,中国建筑界却迎来了史上最大的发展机遇:商业地产开发催生了体制外的设计市场;大批国营设计院和私人事务所在此搏杀,俨然一个设计界的丛林时代;中国城市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膨胀 ,人居环境方面的改善却非常有限;设计语言的匮乏造成山寨建筑的层出不穷,施工质量的落伍令美好的憧憬成为泡影,大干快上的热情使得任何耐心和品味追求失去现实意义。每个人内心都是纠结的,每件事情都在拧巴中突飞猛进,一座座造价、规模和形象上注定成为城市象征的新建筑相继落成,却缺少本土建筑师的思维投入。建筑师是焦虑的。短期的商业成功和长远的职业声望之间,似乎存在着天然的屏障;给自己带来机会的建设任务,很可能是盲目开发和错误决策的结果,个人成就成为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公的推手。举目四望,新世纪中到处都是不平事,这分明是令有心人痛苦万分的十年。
倾听媒体的声音,无异于隔靴搔痒;建筑师的自我阐释、评论家的煽风点火,更是让人一片茫然。现象的聚集、符号的生产,让人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动家,在“当下”的层面上思考,抹平历史纵深的话语建构,对有限形式探索的过度阐释,一时蔚为大观。细看来,在每一次熙来攘往的会议展览、众声嘈杂的辩论研讨、云蒸霞蔚的酒会聚餐背后,找不到期待中思想的凝聚,所见唯各式各样隐蔽在资本运作背后的观念操作、利益交换或声望寻租,互留名片后一拍两散。库哈斯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建筑师撕下读书人的面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艺术界与建筑界的一次次激荡,建筑师谋求突破体制、传统和身份局限而进行的一次次“越界”,进一步扬起了“八佾舞于庭”的尘埃。纷纷扰扰之中,艺术家、建筑师、评论家、各种各样顶着头衔的人,对市场或半推半就,或赤裸裸喊出“利用艺术”的口号。 对此,资本一直在冷眼旁观。这是轻飘飘的十年,人们不得不掩埋自己的真实和诚恳,坚定可靠的话语,那些精神理想,被人嘲笑或贬低,自己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投机精神牢牢控制了艺术和建筑人格,知识阶层的成功都以商业标准来衡量,“唐骏流”不择手段求上位的路数被看做能力的象征,评价标准濒于崩溃。
如果历史经验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