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姜莉云主任医师临床应用吴茱萸汤证辨析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2-0006-03
吴茱萸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物组成。《伤寒论》原著中论及吴茱萸汤的条文有三: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1]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逆,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1]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1]3条原文中张仲景为吴茱萸汤开列了5个症状:头痛、手足厥逆、烦躁、呕吐、下利。姜莉云主任医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硕士生导师,昆明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20余年。笔者师从于姜莉云主任医师,导师尤其擅长中医脾胃疾病的临床辨证,跟师近一年,导师在临床上使用吴茱萸汤在消化疾病中的应用广泛,学习十之一二,总结如下。
1阳明病证治
《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第243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阳明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降为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而气上逆,则食谷而欲呕吐,故用吴茱英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尤在泾曾说:“阳明中虚,客寒乘之,食谷则呕,故宜吴茱萸汤以益虚而温胃。”寒甚可加附子温而散之,呕吐、哕逆甚加丁香、蔻仁温而降之。在临床使用中243条非单纯阳明胃中寒,常与厥阴肝经相关。清?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卷四》所说:食谷欲呕,虽属阳明,恐挟肝经逆胃所致,先以吴茱萸温肝下逆而探之,若得汤反剧,则非厥阴之呕,乃少阳或太阳之邪传入阳明腑病之呕,为属上焦也。”[2]
验案举隅患者李某,女,36岁,工人。2012年4月2日就诊,患者以“间断食后呕吐4月,加重1周”来诊。患者反复食后呕吐,呕吐胃内容物及清水,不思饮食,曾间断服用“吗丁啉”等效不佳。近1周来,呕吐频繁,精神萎靡,头昏、乏力,饮食寒凉后症状加重,时有反酸,大便偏稀,小便调。舌质淡夹青,苔薄白,脉沉。考虑寒湿中阻,脾阳亏虚,胃失和降。治疗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呕为主,方以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10 g,党参24 g,法夏10 g,陈皮10 g,丁香6 g,小茴10 g,藿香10 g,佩兰15 g,砂仁粒10 g,生姜3片,大枣5枚。服5剂后,2012年4月9日复诊,患者呕吐明显减少,饮食增加,乏力、头昏改善,守上方再服3剂,患者未再呕吐,其后以理中丸善后。
按:本案属阳明经辨证,为胃中虚寒,故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陈古愚曾说:“此阳明之正方也,或谓吴茱萸降浊阴之气,为厥阴之专用方,然温中散寒,又为三阴并用之药,并佐以人参、姜、枣,又为胃阳衰败之神方。”方中吴茱萸温胃散寒,开郁化滞,兼下气降浊;人参改为党参健脾补胃;生姜温胃散寒;大枣益气滋脾,既温胃补虚,兼调和营卫。加用法夏、陈皮健脾燥湿,丁香、小茴温中止呕,藿香、佩兰芳香醒脾化湿,砂仁粒温脾和胃。
2少阴病证治
《伤寒论》“少阴病篇”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逆,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此篇后世各注家多有争议,其焦点在于此条所指是否是少阴以及吴茱萸汤能否治疗少阴病证。清代柯韵伯认为吴茱萸汤“鼓动先天之少火,而后天之土自生,培植下焦真阳,而上焦之寒自散,开少阴之关,而三阴得位”,当代伤寒学泰斗刘渡舟先生亦认为吴茱萸汤并不是少阴病的正治方法。陆渊雷则更明确指出:“吴茱英汤证,为胃肠局部之寒,非全身虚寒,当属太阴,非少阴也”。[3]而导师认为在临床医案中有不少吴茱萸汤治疗少阴病案例。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以吴茱萸汤治疗少阴下利的病案。少阴病证可有吐利、手足厥冷及烦躁等症状(见第292,296,315,317,324条),阳明病证及厥阴病证也可以出现这些症状。对于服务于临床的医生,不妨在临床实践中结合患者伴随症状及舌脉综合分析,不必拘泥于何经之证。
验案举隅患者张某,女,48岁,无业。2012年6月4日就诊,患者以“呕吐、心烦1周”来诊。患者受凉后感冒,自服药物后感冒症状缓解,其后出现呕吐清涎,心烦,畏寒怕冷,四末欠温,精神萎靡,乏力,夜眠欠佳,大便稀溏,小便调。舌质淡嫩夹青,苔水滑,脉沉细。考虑脾阳虚寒夹有水饮之证。治疗以温阳和胃,祛痰除烦为主,方以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12 g,党参24 g,法夏10 g,陈皮10 g,炒白术15 g,砂仁粒10 g,白扁豆20 g,生姜3片,大枣5枚。服5剂后,2012年6月12日复诊,患者无呕吐、心烦,四末欠温改善,夜眠改善,大便基本成形,其后以理中丸善后。
按:本案属少阴经辨证,为少阴阳虚胃寒,故以吴茱萸汤温胃散寒。方中吴茱萸温胃散寒,下气降浊;人参改为党参健脾补胃;生姜辛温,助吴茱萸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大枣甘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