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预设.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深化目标认知 规范预设行为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的起点又在哪里?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方向 一、教学目标的内涵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指导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所期望的学生的变化,便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就是用某种特殊方式,描述在教与学双边活动实践后,学生应当能做些什么,或学生应具备哪些特征 。 ——布卢姆 一、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与学活动后,学习者(学生)行为特征的预期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知识、技能、行为、态度、情感等方面。 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或对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其知识技能等方面所取得变化的说明,也称为学习行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特点  层次性 全面性 可测性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如果能够提供给学生优良的教学目标,学生经常自己就可以学得会。 ——马捷尔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导向 激励 评价 四、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  1、行为主体,即教学目标的承担者—学生 。 规避诸如: “使学生树立…观点” “培养学生动手动能力” “引导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 对一节课质量的最终检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 依据教师打算做什么来陈述目标和依据教师希望学生取得的学习结果来陈述目标,两者的区别是很重要的。 ——格朗兰德 常见问题:主体错位。 2、行为动词,即可以观测的教学活动 后学生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和特征。 这种学习行为和特征,是可理解、可操作、可测量的,一般用外显性行为动词加以表述,如:写出、背写、列出、比较、辨别、指明、解决、背诵、认出、操作等,应尽量避免使用用知道、理解、掌握等不便确切把握的内隐性行为动词。  例如:高中生物新课标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如下: (1)知识目标的水平要求及其使用的行为动词 了解:描述、简述、识别、列举、说出、举例、指出、辨别、写出、排列等。 理解:说明、概述、评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示范、比较、描绘等。 应用:分析、得出、设计、拟定、应用、评价、撰写、利用、总结、研究等。 (2)技能目标的水平要求及其使用的行为动词 模仿:尝试模仿 独立操作:运用、使用、制作、操作、进行、测定等。 (3)情感目标的水平要求及其使用的行为动词 经历(感受):体验、参与、交流、讨论、探讨、观察等。 反应(认同):关注、认同、拒绝、选择、辩护等。 领悟(内化):确立、形成、养成、决定等。 学习动词缺失或行为动词不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行为条件,即影响完成规定学习行为所需要的条件。 一是关于辅助手段的使用,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某种工具。 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 三是时间的限制。 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 五是人的因素。 常见问题:行为条件的缺失。即:影响完成规定学习行为所需要的条件(情境)缺乏明确的表述。 4、行为水平 指学习行为的表现程度。 学习行为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常见问题:表现程度疏漏,即教师在编制目标时,忘记了通过学习后学生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的描述,缺少了用以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五、教学重、难点的叙述  六、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结果性目标的方式。 体验性和表现性的目标方式。 例:通过遥控器使温度计升温实验的探究,感知红外线的性质及作用。 七、编制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 教学目标编制的依据 : 1、课标要求 2、学生特征(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不同需要) 3、教材内容 4、教学环境(影响教学过程的外部条件) 要做好课时教学目标编制 一是进一步研读课标的内容和标准,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明确课标内容和标准的具体要求; 二是进一步研读课标的附录,明确标准中有关行为动词的界定,准确把握目标编制行为动词选择的科学性; 三是进一步认识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的区别,避免三维目标分类的混淆; 四是进一步研读教材,明确教材的内容要点与编写意图,为目标编制奠定知识基础; 五是进一步加强目标分类理论

文档评论(0)

book19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