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芦家湾民情风俗之婚嫁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县芦家湾民情风俗之婚嫁 婚嫁作为人生大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芦家湾乡自古以来深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婚姻制度上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婚姻形式上,以聘娶婚为唯一标准的婚姻形式。此外,买卖婚、交换婚、掠夺婚、续嫁、童养媳等也零星可见。 在全国解放前,男女之间的婚配原则主要是门当户对,年龄相当,严禁同族近亲之间的婚配。受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以聘娶婚为主要形式的婚姻几乎完全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极端少见的自由婚被视为“伤风败俗,不恭不孝”,受到普遍的责难和非议。由于地处偏僻,人口稀少,本地一直有早婚的习俗。直到解放前夕,当地男女的普遍结婚年龄在十五六岁,甚至更小。共和国建立以后,根据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明确废除了封建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将结婚年龄定为男20岁,女18岁,并且确定了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寡妇改嫁自由的婚姻原则。从此,婚姻关系以在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为准,规范了婚姻制度。此后,逐渐由封建包办的聘娶婚向以自由恋爱的自主婚过渡。七十年代以来,政府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将结婚年龄推迟到男25岁,女23岁。八十年代新婚姻法又规定结婚年龄为男22岁,女20岁。 就芦家湾的结婚形式来说,包括以下程序: 1.相亲:经媒妁牵线,互通男女双方的基本情况,年龄、生辰八字等,大体相互同意后相互探视家室,进一部了解各自的家庭情况。届时,男方需给女方一定的钱物,称“遮羞钱”。 2.订亲:经双方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生辰八字属相相配,均无异议时,由男女双方家长做主,选定吉日订亲。订亲一向被看作婚姻关系中的重大程序,一般都在男方家中举行。男女双方要请来直系亲属参加见证。男方摆设酒筵,双方互换结婚礼物,男方交付彩礼,双方父母再以数量不等的钱币用红线拴系互挽,称“挂锁”。订婚仪式结束后,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即已确立,男女之间的来往从此就有了名份。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提倡节俭办婚事,订婚仪式有所简化,部分人家不再单独举行专门的订婚仪式,但订婚的程序却决不能省免,往往并入结婚时,在新娘娶进门拜天地前“补订”。 3.纳礼:解放前,庆阳一带的纳礼程序非常复杂。男方通常要给女方送三次礼,称头程、二程、碎屑。每次主要送衣物、布帛、钱币、脂粉等。解放后,纳礼程序逐渐简化,聘礼大都在订亲时一次或分次交付,衣物在结婚时亲送,不再像以往那样的程式化。 4.迎亲:男方选定亲友5—7人,备车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芦家湾风俗,新郎一般不亲往女方家亲迎。从迎娶工具看,近代已经历了许多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迎娶用花轿,也有用大车、轿车的;60年代多骑马、驴(公),迎娶忌用骡子,因骡子不“坐胎”,俗以为娶来的媳妇不生娃;70年代坐自行车;80年代末就开始乘坐汽车或其他机动车了。迎娶的当天下午,老公公要为洞房烧炕,同时在炕里烧一块木墩墩,以应“今年烧墩墩,明年抱孙孙”之兆。婆婆或嫂子要亲手将核桃、枣儿、花生等干果压在新郎新娘炕上芦席下四角里,根据谐音,寓意“早生贵子,白头到老”。 花轿在迎娶返回的路上,若与别家花轿相遇,以互换小礼物让道,表示互不干扰,各自平安。遇丧棺,则要改道,或以红绸遮轿,放炮前行,以求避凶。若两亲家相距太近,还要绕道多走,以招摇过市,显示体面和排场。一村同时两家和几家娶亲,花轿竞相早回,意思是谁的媳妇进村早,谁就早生贵子,幸福和睦。 花轿(车)临门,女方专人迎接娶亲一行,热情款待。此时,新娘坐在男方带来的装麦子的斗上梳洗开面,称“上头”。女方依女子年龄,给所陪箱内放上钱币,称“押箱钱”,男方添入多于女方的钱币,谓之“兑箱钱”。另需根据事先约定,付给女方“针工钱”、“离母钱”。一切就绪,娶亲人用包袱收拾女方摆放在院子中的所有陪嫁物,但需要留一角不能折起。女方指派一定数量的亲友陪送新娘,称作“大客”,其人数多少不定,但均需奇数。大客中需有一名已婚,且需有男嗣者作为伴娘。起程时,伴娘扶新人上轿(车)。此刻,母女双双哭泣,称“哭嫁”,表达母女间的眷恋之情。陪送者中还需一名儿童作“押马娃娃”,常与新人同轿(车)并引。 5.迎花:就是迎亲花轿返回后迎接的礼仪。新人迎回前,新郎由舅家(小外家)和舅爷家(老外家)披红,再戴上新娘的红花同家人、鼓乐出迎。过去,花轿返回大都掌握在太阳压山、时近黄昏之际。古时,把“婚”作“昏”。《白虎通》上说:“婚者,昏时成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故曰姻。”为什么先民要在黄昏举行婚礼?民俗家对此说法不一。一说是和奴隶制时代出现的抢婚现象有关,既然是抢,就得掩人耳目,趁黑遮丑,暗成其婚,这样就相延成习。又一说是取男(阳)迎女(阴)之意。《仪礼·士昏礼》中云:“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文档评论(0)

ee88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