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借景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园冶》借景篇

自我、景致与行动:《园冶》借景篇 [日期:2009-11-17]??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作者: ??发表评论(0) 打印 ???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09年11月14日,陈植造园思想研讨会暨江苏省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在南京林业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传承·交融。江苏省建设厅、教育厅领导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风景园林院校师生共计500余位参加了此次会议。以下是冯仕达先生的相关论文内容。 自我、景致与行动:《园冶》借景篇 (澳大利亚)冯仕达撰文 孙田译   17世纪的中国园林论著《园冶》,以文学典故丰富而出名①。已故的陈植教授于1979年出版了对这一专著的注释,自此,学习中国园林的学生得以欣赏文字典故之趣[1-3]。最近,邱治平先生所译法文本《园冶》,亦为西方读者细说典故,有类似的贡献[4]。然而迄今,有关这一中国园林论著中典故的概念意义,人们却论述甚微。学者们承认《园冶》的文学性,但并没有把书中典故看作理解该书重要性的关键性考量。于是就面临一个难题:学者们似乎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解释《园冶》典故,虽然它们看起来多半是“装饰的”、无关紧要的。   近年来,出现了对《园冶》的新分析,它们试图以新的方式解释这一论著的文学方面。仔细阅读后可以发现,这一论著显示了文本的修辞特色何以与诸如主客两分、园林设计者的地位等事项可能相关[5]。本文对《园冶》借景篇同样提出新见。借景篇专注于讨论“借景”这一概念,它是汉语园林文献中此类方向中最早的一篇。在现代学术中,“借景”经常被理解为一项远处景物与观察主体之间的固定关系。而近期的研究则指出对“借景”的这一认识并不为《园冶》文本所支持[6]。本文中,我首先想讨论,与其说“借景”与园林中特别设计的景致(designed vistas)相关,不如说它是一类特别的设计思想;其次,我想提出一条思考脉络,以解释为什么在《园冶》中,“借景”可被称为园林设计最重要的方面。   为达成上述2项目的,我将遵循2个普遍的前提:1)设置诠释性的工具是重要的,这有助于此论著向新的阅读群体开放,仅仅阅读文本自身是不够的。之后我会将比较哲学家吴光明的近作与《园冶》借景篇的部分片段联系,作一讨论[7-8]②。2)我们不能轻易地将《园冶》奉为经典。重要的是,经典的意义在于它必须面向当代读者——仿佛原著有意为之,而不只是面向17世纪读者的17世纪文献。   “借景篇”有4个中心段落,与四时相应。整个文本常被视为“诗意的”这其中没有逻辑论证,讨论的主题看起来变动不居,文本充满了文学典故。   1 流与旨   当检视此篇时,我发现了一个式样文章的要旨围绕自我、景致与行动这3个考量中心循环出现。在有关春天的段落中,这一流转清晰可见:   “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人,门引春流到泽:嫣红艳紫,欣逢花里神仙;乐圣称贤,足并山中宰相? 闲居曾赋,芳草应怜:扫径护兰芽,分香幽室;巷帘邀燕子,间剪轻风、片片飞花,丝丝眠柳:寒生料峭,高架秋千。兴适清偏,怡情丘壑!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一。[3]:325”   这一部分以4句写景开场,从“高原”与“远岫”的“彼处”再到开堂与门的“此处”。尾随的4行有关自我与经验,从前4句的“现在”转为可仿效的“过去”。“欣逢花里神仙”与冯梦龙所写的秋先有关。秋先爱花甚切,以至感动神灵,他得以夜会花仙。“山中宰相”则是陶弘景(456 536),梁武帝曾向这位隐士请教良多——自我被类比为历史人物。   这一段落接下来的2行将被动的“行动”联系到主动的“回应”以“闲居”作为写作的题目以回应我们的“芳草”。“闲居”典出潘岳的《闲居赋》,出自《文选》。“芳草”则出自屈原(340—287BC)的《离骚》,诗中有云“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平故宇”,这种植物因缺少人伴而寡欢。“闲居”与“芳草”既是典故,又均可涉及现实。这些文字让读者在“此处与现在”和“彼处与当时”之间穿梭。   段落随后的4行似乎是在近旁景致中的动作:扫径与卷帘。   接下来,读者碰到了更多有关景致的文字,这些文字以些许动作作结高架秋千。“料峭”是一个有季节专属意义的词,指的是人们在春天感受到的寒意,这呼应了之前以“间剪轻风”带出的归燕之想。“高架秋千”是对环境的具象回应,段落结尾的数行则进一步阐发了回应。这几行有关自我的内在情感,不像“山中宰相”之类对自我典故意义类比的强调,而涉及中国文学中广泛讨论的“尘世”“丘壑”与“画中行”,涉及对将来的体验。   所以,很清楚,我们执行并体验了一系列穿梭:景致--自我--行动--景致--自我。同时,读者也穿梭于“此处与现在”和“彼处与当时”。在借景篇的其他部分,文本并不严格地遵循这一顺序,所以,有的只是可辨的模式(pattem),而非系统机械的想法。   文本中的这一样式回应了吴光明所称的“述行性

文档评论(0)

8heh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