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 1.(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2.(2010高考广东文综13题)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3.(2008年广东高考31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点拨】(1)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计口授田”和“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看相同之处是按人口分配土地。 (2)可依据所学知识,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涉及服饰、姓氏、语言、婚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改变。 (3)溯源可从汉族文化的先进性与鲜卑族传统。对后世的影响可从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加速民族融合方面思考。 4.(2008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5.(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K^S*5U.C#O%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

文档评论(0)

shimei19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