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要求和复习思路课件.pptVIP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要求和复习思路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复习思路 把握要求 加强识记 了解命题特点 掌握方法 复习蓝本的使用 P63,备考策略 P64,资料库: 一、120个文言实词(64-73) 二、常见古今同形异词义归纳(73-75) 三、常见偏义复词举例(75) 四、常见通假字(75-76) 五、常见词法现象(78) 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3-88) 七、常见文言句式(93)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答案】B。 * * 考纲和说明要求① 考纲和说明要求② 词汇考查题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 乘:登上、登临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答案:C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 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 由也?”:笑, 嘲笑。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于。 答案:C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率领 《石钟山记》“把” 《陈涉世家》“正好、恰巧” 《过秦论》” “已经”“……之后” 《出师表》“无论” 答案:A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伶官传序》表被动 《鸿门宴》表目的 《师说》兼词“于+是” 《孔雀东南飞》“于是、就” 答案:C 语气助词 2006年的《考试大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其二,“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2.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 总体把握 考纲解读 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 注:黄色和绿色字分别是04、05和06年广东卷中考过的虚词。 题型设计    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的形式,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进行考查。 有时在翻译题中以得分点的形式来考查。 【答案】C【解析】A中的都是介词,可译为“对”。B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的作用。C中前面的“则”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后面的“则”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D中的“其”都是代词,指代前面的人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04广东卷) A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lmu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