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 近现代美术鉴赏 一、中西美术的碰撞 二、中西美术并存局面的形成 三、绘画 1、现代山水三大家 2、近现代花鸟画三大家 3、亦中亦西的画坛三大家 4、近现代油画 5、刻刀化投枪的现代版画 6、中西融合的现代雕塑 四、现代建筑 五、工艺美术 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亦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画家以满腔爱国热情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斗争,涌现出一批激励抗日斗志的优秀作品,如蒋兆和的《流民图》,徐悲鸿的《奔马图》、《醒狮》等。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他们孜孜以求,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历经极左路线与“文革”的摧残,画家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学养也愈为丰厚。“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崇尚艺德、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 二、中西美术并存局面的形成 随着西学的杀进,中国国势日益衰败,为救国救民,中国人民奋发图强,一方面国内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一方面选派大批留学生到世界各先进国家留学,其中美术留学生去日本、法国最多,他们学成归国后,成为美术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或职业画家,为中西美术交流架起了桥梁。 清末年,政治军事上屡遭失败,光绪黄帝接受康有为建议,实行“废八股”,兴学堂,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改革。 最早出现的新式美术教育机构是1902年创立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添设了国画手工科,图画科目包括:素描 、水彩画油画、透视、图案、中国画等。之后,保定北洋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也开设了国画手工科,成为20世纪我国美术教育的摇篮。 后来留学之士归国纷纷创立专门的美术学校,以日本、西欧的美术教育体系为蓝本,教授素描、透视学、解剖学、油画与雕塑技法,其中较为著名的学校有:上海美专(初名中西美术学校、刘海粟)、北平艺专(1918年创立于北京,1926年校长林凤眠、1928年徐悲鸿任院长—中心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创始人蔡元培,院长林凤眠,教师有:潘天寿、李苦蝉、刘开渠等突出素描,中西画并重) 三、绘画 1、现代山水三大家----黄宾虹 傅抱石 张大千 浑厚华滋的--黄宾虹(1865年-1955年),生于浙江金华,安徽歙(she)三县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他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求修养之高”,又认为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丽,对祖国大好河山充满了热爱之情。他重自然气韵,开创了“黑、密、厚、重”的独特画风,元气淋漓,草木华滋。擅长用浓淡不同的墨彩、反复勾画点染,而呈现层次丰富、意境深邃的景象,初看似苍茫一片,细看自然生动,乱而不乱,意境无穷。 《拟孙雪居笔意》黄宾虹 这幅作于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是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演变的发展过程。 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 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尤其是着色,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 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傅抱石--奋跃飞动的山水画 傅抱石(1904年-1965年),江西新喻人。少时家贫,后受徐悲鸿器重,推荐赴日留学,归国后任教于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善绘山水、人物、工意兼具。钟情于石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