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民小學九十七學年度上學期查資料比賽題目班級.docVIP

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民小學九十七學年度上學期查資料比賽題目班級.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民小學九十七學年度上學期查資料比賽題目班級

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民小學九十七學年度上學期查資料比賽題目 班級: 姓名: 第一題 請查出下列網站的唯一原始網址。 (一) 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小網站 .tw/enable/ (二) 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 .tw/ (三)文建會兒童文化館 .tw/garden/ (四) 教育部自然生態學習網 .tw/garden/ (五)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兒童網站 .tw/ 第二題 介紹臺北市大同區一個景點。請加註資料來源。 保安宮簡介 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上,主祀道教保生大帝,是大龍峒當地的信仰中心,更是台灣北部重要的廟宇之一,由於創廟者為來自中國的福建同安人,因此保安之名有『保佑同安』之意,創建至今已有200餘年;保安宮佔地廣大,面積為3000坪,是難得一見的大廟,建築的修護與維持更是全台廟宇的表率,並在1998年評定為國家二級古蹟。 保安宮的歷史發展 保安宮根據《淡水廳志》記載是在嘉慶10年(西元1805年)興建,歷經10年落成;但在《台北保安宮專誌》所記載的是乾隆7年(西元1742年)有泉州同安移民從其原鄉白礁慈濟宮保生大帝分火來台,初期是木造的廟宇,後來神蹟威赫居民便在乾隆20年(西元1755年)擴建,歷經5年完工;更值得民眾考證的是,在保安宮大殿的龍柱落款是在嘉慶9年(西元1804年),如此顯示保安宮創建的年代比文獻上所記載的更要提早幾年。保安宮在日據時代曾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重修,光復以後由於戰爭影響因此廟務漸荒,至民國41年在地仕紳創立保安宮臨時重整委員會,46年改制成保安宮委員會,在主任委員的努力下籌得經費便開始復建,並增建圍牆和花園造景;民國63年保安宮委員會發展成財團法人機制,走向服務便民的廟宇,85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對於傳統、藝術、教育等社會層面上具有更大的貢獻。 保安宮的建築特色 保安宮為三殿三進式,第一進為五開間的前殿加上左右各三開間的山門,重檐歇山屋頂的前殿為『三川殿』,石雕的牆面為19世紀初作品,而中門的蟠龍八角檐柱一對是保安宮現存最早的石雕作品,為1804年所建;後殿主奉神農氏因此又稱『神農殿』,左右兩側則附祀孔子與關雲長,殿右為保恩堂供奉歷代同安名人神位,並設有凌宵寶殿、大雄寶殿,供奉道家三清與佛家三寶佛。 保生文化祭 保生文化祭就是保安宮每年例行的遶境活動,在保生大帝神誕前一天農曆3月14日舉行,當天會有許多傳統活動,上午在廟埕舉行民俗競技,下午1點開始由報馬仔、土地公、頭旗車等率先開道,接著各寺廟軒社、力士會、藝陣等展開拜壽表演,最後的放火獅活動更將遶境推到高潮;保生文化祭除了遶境活動外,古蹟導覽的活動更是受到歡迎,讓學校機關團體等增進對鄉土藝術的認識與了解。 太平國小小美館展出「向大師挖寶-米勒特展生平事蹟 米勒是誰啊 第四題 請利用網路搜尋米勒作品《拾穗》的相關資料,將找到的資料整理後貼於下面空白處,請加註資料來源。(資料須包含作品年代及作品介紹) 拾穗》收藏的曲折歷程和《晚禱》有密切的關聯:《晚禱》在1889年由於法方籌資不足而被美國人捷足先「購」並運往大西洋彼岸,引起法國輿論界很大的騷動。法國著名的香檳酒窖擁有人龐茉莉(Pommery)夫人因此決定購買《拾穗》並捐贈給羅浮宮。1889年9月28日,龐茉莉夫人在寫給美術司長的信中說:「由於我們未能將米勒的《晚禱》買給羅浮宮,我剛剛為羅浮宮買下了《拾穗》。我已經向畢修福森(Bischoffsen)先生發出了正式允諾,我會在遺囑中列入這項捐贈。在《晚禱》被送往美國的時候,我看到您有多麼傷心;我想您聽到現在這個消息應該會很高興。」龐茉莉夫人在1890年3月19日逝世,同年5月《拾穗》就正式成為羅浮宮的館藏。 《拾穗》是米勒十年觀察與研究的成果。呈現三個農村婦女,在收割之後的麥田裡撿拾遺落的麥穗。較年輕的兩位彎著腰朝向麥稈七零八落的灰土地,雙眼緊盯地面,忙著撿拾落穗並隨手扔進兜在腰際的圍裙裡。最年長的婦女微微俯身,手中拿著一把細枝。背景可見遠方的田裡仍在繼續收割,成綑成堆的麥綑、麥垛,一輛大板車和成群的農場工人構成一幅明亮歡愉的熱鬧景象,與三個拾穗女的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在畫面右側,騎馬的管理員正在監督收成的進度。更遠處可以看到村莊的屋宇。米勒的用意並不在於說故事。進步主義的藝評家卡士坦尼亞里(Castagnary)寫道:「這是一幅很美、很簡單的藝術品。作者無意做任何宣示。儘管畫面所繪的確尖銳,但卻超乎於擁護任何立場的激情,以不造假也不誇張的方式再現大自然真實、偉大的篇章,殊堪與荷馬、魏吉爾的史詩相媲美。」將米勒與希臘、羅馬時代的大詩人相提並論,並不為過。許多人都在這三個拾穗女的身上看到了雅典巴特農神殿雕像的影子。吃苦耐勞的生活賦予她們雕像般沉重的身軀,長年的操勞使肢體越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