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成功

议论文三要素 中心论点: 论点是对所议论问题(论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议论文阅读理解的关键。 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有如下方法: 一、看标题,有时议论文标题即其中心论点。 二、看开头。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是议论文的常见写法,因而许多文章的中心论点都出现在开头部分。 三、看结尾。一些议论文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至文末得出结论,该结论即中心论点。 四、看中间。用某个过渡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五、分析论据。对于有些隐含的中心论点,需要我们分析文章所用的论据,看这些论据为了证明什么,此处“什么”即中心论点。归纳综合,有时中心论点分解为好几个分论点,这就需要逐个分析,再综合归纳。 论据 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即论据,它为论点服务。 论据的作用 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证明了……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论证。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 比喻论证:用比喻的方法来论证。 对比论证:用对比的方法来论证。 论证方法的作用 1、事实论证的格式:举…..事例证明了…..这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道理论证的格式: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证明了…..这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比喻论证的格式: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了…..这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的格式: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强调了…..观点。 论文开头有时引用名人趣事。其作用是:引出本文所要论述的话题,吸引读者。 从论证方式分类有立论和驳论两类。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季羡林) 季羡林(1911——),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6年9月26日,95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成为首位“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被称为“国学大师”。 阅读《成功》,指出本文的论题和中心论点。 论题——成功之道 中心论点——勤奋是成功之道。 全文共10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作者谈他对成功的理解,并提出成功的三个条件; 第二部分(5~10)指出勤奋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对成功的观点: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天资:人与人之间的天资是不相同的 勤奋: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无用 机遇:机遇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分析三个条件 天资:由天决定 囊萤——据说晋朝车胤,幼时家境贫寒,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夏夜捉萤火虫放入布袋,凭着萤火虫发出的亮光读书,后博学多通。 天资 + 勤奋 + 机遇 = 成功 悬梁——西汉人孙敬,好学,读书至夜不息。为了不使自己瞌睡,用绳系住自己的发髻,悬于屋梁,坚持多年,后终年成一代名儒。 映雪——晋代孙康,好学而家贫,于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 刺股——战国时辩士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发愤读书,日夜不息。疲惫欲睡之际,以锥刺自己的大腿,驱除睡意,勤奋学习。 讨论: 1、作者是怎样来论述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的? 家喻户晓的故事 引用韩愈的话 引用王国维的经典比喻 练习一 作者说“无能为力”是指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天赋,人也不可能随意地创造机遇。但是人不甘于落后,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一样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而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来”,但是机遇不可能垂青不努力的人,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一样要靠主观努力。 这两句话可以修改。作者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这里的“无能为力”用语消极,仿佛束手无策,只能坐等“机遇”;可以从“天资只能靠‘天’吗”“机遇未必不能创造”的角度考虑,作适当的补充。 练习二 二 下面两句中的“不敢”意思—样吗? 两个“不敢”的意思不一样。前一个“不敢”鲜明地体现出作者对“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的鄙夷之情。后一个“不敢”是作者对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的评价,用语很有分寸感,既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又体现出对前辈的尊敬之情。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

文档评论(0)

ea2389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