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农村革.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农村革

第二篇 部门专论 部门专论就是把当代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按部门分别予以论述,以改革为主线,共分为农村改革、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发展、对外开放、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市场发展、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六章。 第四章 农村改革 本章提要: 1、改革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制度和发展状况 2、农村经营制度改革 3、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4、农村税费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农村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改革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制度和发展状况 一、改革前的农村经济制度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一直是土地私有制度。 1948年我国开始在老解放区土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土改在全国完成,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之千年愿望,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无偿获得了7亿亩土地和农机具、房屋,减少了300亿公斤地主的超额地租,加上或多或少已有土地农民,全国四亿农民翻身得解放。 解放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土改完成较早的老解放区出现新的两极分化,革命和土改成果面临严峻考验,同时自然条件恶劣,大小灾害不断,吃饭仍然是问题,为此毛主席号召“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开始了三大改造之一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符合农民愿望和实际需要,不到两年,全国农村普遍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即初级社,并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方面,主要是推动了农田改造、水利建设,获得农业大丰收,同时方便了统购统销,打击了奸商投机,保障了市场供应和粮价稳定。 初级社自愿合作,不稳定,且农田改造范围有限,三大改造完成后毛主席即发起农村社会主义新高潮运动,号召农民向高级社过渡。高级社即以行政村为单位的集体化,57年全国完成。 1958年,各地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是以乡镇为单位的集体化,于当年完成。 人民公社的普遍成立,为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创造了条件,但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之后的发展中,各地急于求成,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大搞一平二调,大刮共产风、浮夸风,吃食堂,各试点样板搞亩产万斤,与当时的分权式改革、大跃进一起造成了极大混乱,加之连续三年百年不遇特大自然灾害和赫鲁晓夫逼债等,造成之后三年经济困难。 1959年“庐山会议”不久,毛主席批示江西说“食堂越大越反革命”,60年前后全国农村解散食堂。 61年初中央召开全会,通过农村工作60条草案,公社实行三级所有、大队为基础,保留5%自留地,下半年情况有所好转。 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回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秋天中央又召开全会,通过《人民公社60条修正案》,公社改为小队为基础,此后农村及全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人民公社集党政经社于一体,乡镇政府同时取消。公社内部实行工分制,每天记工分,半年预分配,年终决算分配。人民公社自58年起,到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后,83年设立乡镇政府、公社解散为止,在我国历经25年时间。 二、改革前的农村基本状况 改革前的农村状况不像极右势力说得那么糟,也不像极左派说得那么好。从新中国建立到78年改革开放28年间,农村都是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天下,党和政府、广大农民都为农村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成就巨大,曲折、错误也不少。这些年极右势力将其说的一团黑,比解放前还黑,目的在于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际状况是: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5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减产,但为顾全全国大局、保障城镇市民用粮,统购过多,给农民造成极大伤害。 62年七千人大会特别是秋天通过《人民公社60条修正案》后,农村经济迅速恢复,粮食产量一直稳步提高。 10年文革初期造成政治动乱,但对农村影响不大,相反,农业学大寨进入高潮,粮食产量增长较快。 自1949年到改革前的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由1.13亿吨增长到3.05亿吨,增长2.69倍,尽管人口增加近1倍,但人均占有量还是从209公斤增长到317公斤,增加52%,只是1978年的人均317公斤比历史上人均最高的1956年仅增加了10公斤,且自58年起对农民一直统购过多、价格过低,58年后农民物质生活确实改善不大。 58年后农民物质生活虽改善不大,但却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51-78年间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4340亿元,主要是58年后剪刀差形成,加之税收等,期间共为国家贡献6000多亿元,国家财政的一半来自农业,期间国家出口创汇中绝大部分来也自农副产品,农民收益大部分贡献给了国家。 同时,如前所述,广大农村在农业和自身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一是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包括参与国家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早在1934年,毛主席在江西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大会上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国后又陆续提出了要把海河、淮河、黄河的事情办好。1958年人民公社的普遍成立,则为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创造了条件,从此每到农闲

文档评论(0)

jiqingyong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