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现代型.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意境的现代型

“意境”的现代转型 向卫国 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意境”,通过受容西方艺术的核心因素——“戏剧性”,并与古典的和谐美达成内在统一,已经完成了转型,形成“现代意境”。“现代意境”同时涵融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以及审美对象内部之“统一性”与“矛盾性”,在更高的意义上达成统一,因而也是一个更高的审美范畴。 关键词:意境??转型??戏剧性??现代意境   由于建构中国现代诗学的需要,不少学者曾对“意境”的现代转型表示了自己的期待。比如叶嘉莹(1924-)先生在《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一书中详尽地讨论了王国维的“境界”说之后,提出了“中西诗论之比较及今后所当开拓的途径”?[1](P251)的问题,她认为,“如何学习并掌握中国旧日传统文学批评的优点,并进而与西方批评中长于理论分析的优点相结合,实在应当是我们现在思考的重要课题”?[1](P253)。古风(1957-)先生曾明确提出,“‘意境’理论的现代化,就是‘意境’范畴的现代转换。转即通,是对传统‘意境’论的继承;换即变,是对‘意境’论的发展。但重点是后者,即将现代新思想‘化’入‘意境’论之中。”他还进一步提出,“‘化’入‘意境’论中的新思想,有两个方面”:“其一,以现代思想‘重写’传统,并在传统意境论的基础上增值和发展。”“其二,以西方现代文艺美学思想来‘阐释’意境,给传统意境论注入外来血液”?[2](P366-367)。可惜的是,古风先生虽然提出了良好的思路,但最终因对西方人的审美理想之本质和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缺乏深入的考察,在他所举的理论实例中认为已经是新质的东西其实并不新,他的“意境”观没有真正地突破传统理念。   笔者认为传统的“意境”实际上已经发生变异或转型,等待的是理论上的确认。 一、“意境”是一个“现代美学概念”?   王一川(1959-)先生曾说,意境“这个术语尽管早已在古代出现,?但从来也没有获得过现代这般的重要性”,“意境与其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不如说是专属于中国现代美学的。它在中国古代还不过是一般词汇,只是到了现代才获得了基本概念的意义。所以,意境应当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概念。意境是中国现代文学和美学界对自身的古典性传统的一个独特发现、指认或挪用的产物,其目的是解决中国现代人自身的现代性体验问题。它对现代人的重要性远胜于对古代人的重要性。这一认识或许具有某种挑战性意义:澄清现成意境研究中把这个术语视为古典美学的当然概念的偏颇,而使它的真正的现代性意义显示出来。把意境看作古典美学概念,是错以现代人视点去衡量古代人,把意境对于现代人的特殊美学价值错误地安置到古代人身上。这种错置已到了澄清的时候了。”?[3](P32)   这个观点是颇有见地的。其一,晚清以前直接言“意境”者极少,大多数论者都有自己的术语,诸如“兴趣”、“性灵”、“神韵”、“格调”等等,相关的术语虽都可视为对“意境”理论的某种发展和充实,但毕竟不是言“意境”本身。因此只能说“意境”所蕴含的某种内在精神逐渐成为了古典诗学和美学的核心精神,而“意境”概念本身还没有成为这样的核心概念,毋宁说,晚清以前中国诗学、美学其实没有形成一个核心概念。其二,古代的论述方法比较简陋,多出于一时一地之感悟,基本没有对“意境”范畴的体系性分析和建构。这两个方面,即直接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或诗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并实质建构了这样的体系的,都从王国维(1877-1927)开始。   就量的方面而言,学者大量地谈“意境”也是在王国维之后。古风统计,1919-1950年约有32位学者发表了33篇研究“意境”的论文?[2](P7)、1951-1977年有47位学者发表了51篇论文?[2](P12)、1978-2000年,约有1452位学者发表了1543篇论文?[2](P16)。到目前已出版的“意境”研究专著则有7部。笔者也曾上网检索,截止到2006年2月,单是中国期刊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章标题中含有“意境”一词的就有1980篇(其中1959-1979年共8篇,1980-1989年159篇,1990-1999年共667篇,2000-2006年共1146篇);而含有“境界”一词的文章更多,共3500多篇。这些文章的内容则不仅涉及诗歌、绘画、音乐诸领域,而且涉及小说、散文、戏曲、影视、雕塑、园林、建筑、广告以及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凡人类生活中的所有文化现象都曾用“意境”来加以言说,“意境”实为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宠儿。   但是,“意境”毕竟只是对“古典性传统的一个独特发现、指认或挪用”,其原先的理论界域主要是用来言说古代的文艺和审美现象,所以还不能说是真正的“现代美学概念”。要体现“意境”的现代性,既要证明它有足够的审美空间容纳现代的文艺和审美现象,又要进行理论上的认定即重新界定。前一方面,上面

文档评论(0)

17898118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