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基本反 应类型 得失氧 角度 物质科学(二) 第30讲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规律 考点导图 第30讲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规律 化学反应类型 化合 反应 分解 反应 置换 反应 复分解 反应 定义 氧化性 还原性 燃烧 剧烈氧化 缓慢氧化 第30讲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规律 考点解说 1.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比较 反应类型 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化学反应 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表达式 特点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 反应 A+B+……→M M→A+B+…… A+BC→B+AC AB+CD→AD+CB 多变一 一变多 一换一 二换二 第30讲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规律 考点解说 2. 置换反应的规律和发生的条件 规律 发生条件 (1)加热 (2)K、Ca、Na、Mg、Al等活泼金属的氧化物除外 H2+金属氧化物 →金属+H2O 碳+金属氧化物→金属+CO2 金属+酸→盐+H2 金属+盐 →新盐+新金属 (1)高温或加热 (2)K、Ca、Na、Mg、Al等活泼金属的氧化物除外 (1)浓硫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1)盐必须能溶于水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钾、钙、钠很活泼,与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金属 第30讲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规律 考点解说 3. 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与反应条件 规律 反应条件 中和反应有水生成,一般都能发生 酸+碱→盐+H2O 酸+盐 →新酸+新盐 (1)参加反应的盐要除去不溶于酸的BaSO4、AgCl等; (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水 (1)反应物都可溶于水 (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水 碱+盐 →新碱+新盐 (1)反应物都可溶于水 (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盐1+盐2 →新盐1+新盐2 第30讲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规律 考点解说 4. 氧化还原反应 项目 内容 物质与氧化物的反应中,物质从氧化物中得到了氧,属于氧化反应;氧化物中的氧被夺走,属于还原反应 定义 有关概念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氧的物质叫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去氧的物质叫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要点突破 反应中得氧的物质→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反应中失氧的物质→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如: 第30讲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规律 考点解说 5. 氢气和一氧化碳 的比较 项目 氢气 一氧化碳 可燃性 还原性 化学 方程式 实验 现象 化学 方程式 实验 现象 产生淡蓝色火焰,有水雾生成,放出热量 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黑色粉末变红色,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第30讲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规律 考点解说 6.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比较 项目 概念 发生条件 是否发光 燃烧 爆炸 缓慢氧化 自燃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一般情况下,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的急速燃烧 缓慢进行的氧化反应 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发光 发光 无明显 发光现象 发光 第30讲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与规律 考点训练 1.(2014·丽水)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代表氧原子,○代表硫原子),请回答: ?? (1)变化I中的“一定条件”可能是 。(写出一项即可); (2)变化Ⅱ发生的是(填序号)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受热升温 B 考点解析 【解析】(1)从图可以看出,变化Ⅰ只是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物质分子之间间隔增大,物质可能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或者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因此可以通过升高温度、减小压强等方法,使分子间间隔增大。 (2)变化Ⅱ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并且是由一种物质经过变化生成了两种物质,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施工现场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分解.doc
- 2016中考备考广东省物理中考备考广东省物理二轮复习备考策略详解.ppt
- 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消防方案分解.doc
-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1分解.ppt
- 世界及我国PCB用铜箔发展现况[祝大同]分解.doc
- 世界建筑大师及作品分解.ppt
- 数字系统设计练习分解.ppt
- 20071212写字楼产品标准与案例详解.ppt
- 高分子物理第一章讲述.ppt
- 世界近现代史整理分解.ppt
-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绿色交通出行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公众参与与政策响应》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汇率波动与利率风险对项目融资的影响.docx
- 新能源汽车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docx
- 艺术教育数字资源创意开发与教学互动模式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品牌形象塑造的影响研究——以初中教育为视角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5秋季学期国开电大专本科《经济法学》期末纸质考试案例分析题库[珍藏版].doc
- 中学教师数字能力自我评价与反思对教学策略创新的影响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精)食品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 生态化视角下智慧校园智能学习环境对初中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