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及启示.docVIP

《西方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及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及启示

西方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及启示 摘 要: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亲子关系对儿 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关注婴幼儿教育和综合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一项重 大 的教育计划和重要的任务。与西方国家相对比,我国家庭早期亲子关系中权威型父母普遍存在,有的父母过度溺爱孩子,有的父母没有能力或顾不上照顾孩子,有个别父母还会对 孩子 使用家庭暴力等。西方相关研究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是,应建立亚平等型亲子关系,定期 与孩子沟通;用科学的育儿知识不断完善自己,加强对婴幼儿教育的师资培养和理论研究。   亲子关系即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往,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人们形成 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持久性、强迫性、不平等性和变化性等特点 ,对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早期亲子关系对儿童 发展的影响。   一、西方关于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   二十世纪,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和综合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许多国家都把 孩子最初三年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美国在1997年就明确提出了从生命诞生的第一天 起就开始的婴儿教育计划。从理论研究看,西方学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不但比中国要早,而 且更为系统和深入。   通过用灵长类动物作实验,研究母子关系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当属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罗 (H .F.Harlow)的“恒河猴社会剥夺实验”。他在实验中,将刚出生的小猴和母猴分离,拿绑 有奶瓶用铁丝制成的“铁丝妈妈”和用布片制成的“布片妈妈”来代替真正的猴妈妈养育小 猴。哈 罗在实验观察中发现,这些被模拟妈妈抚养长大的猴子与其他处于正常环境下长大的猴子相 比,显示出许多异常的行为方式。如行为孤僻怪异,情绪焦虑易怒,缺乏在自然环境中生存 的能力与技巧;很少交友和探究;不能与同类合作、共处;到了性成熟的年龄,它们甚至无 法找到配偶交配,有的成了猴子中的性障碍患者;有的长大以后不会当母亲,对自己的孩子 冷酷无情。尤其是母爱被剥夺时间较长的恒河猴,在社交能力、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更为明 显[1]。在恒河猴实验中,哈罗确信,“婴—母”关系在灵长目动物生活中处于中 心地位,母亲 的教养是所有灵长目动物正常发展的重要环节[2]。虽然对动物研究的结果并不能 简单地用来说明人类的行为,但却反映了母子关系对灵长类动物成年后的重要影响。   斯毕兹(Spitz)在1945年曾对孤儿院里的儿童进行了研究。那里的许多孩子是在出生后的3~ 12个月被母亲所抛弃的,尽管孤儿院的营养及卫生保健条件都很好,但由于早期母爱被剥夺 ,长大以后,许多孩子患了“失怙性忧郁症”,其症状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 、 孤僻,智力水平也很低,而且死亡率较高。斯毕兹认为,这是由于儿童们缺乏与母亲进行交 往的机会而造成的,也就是所谓早期母爱被剥夺的结果[3]。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认为,儿童与母亲(或代替母 亲角色的其他监护人)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将成为儿童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并 决定儿童与其他个体之间关系的特质。也就是说,儿童与其直接监护人(通常是母亲)依恋关 系的特质对儿童的社会性及情感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儿童与其他成人、同伴的 社会关系[4]。   1951年,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委托,鲍尔比对在非正常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和流 浪儿进行了大量调查。他在提交的《母性照看与心理健康》的报告中指出,在孤儿院长大的 儿童 ,经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障碍问题,包括不能和别人建立亲密持久的人际关系等。由此 ,他 得出的结论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儿和年幼 儿童既获得了满足,也能感受到愉悦[5]。   科捷尔丘克通过社会调查提出母亲在孩子成长中承担着“第一重要他人”角色的理论。 科捷尔丘克在197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母亲平均每天9小时与婴儿接触,而父亲只有3小 时。可见母亲不仅与婴儿的相处时间最长,并且与婴儿的接触空间最广,这种时空关系决定了 母亲必须承担“第一重要他人”的角色。母亲不仅是婴幼儿最重要的刺激源,呈现各种刺激 ,使婴幼儿的心理和智力都会受到影响,为婴儿的早期认知发展建构起基本的图式,而且是 婴幼儿最丰富的影响源。母亲对婴儿的影响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另外,母亲还是婴儿最重 要的情感源。母亲给婴儿的日常照顾和抚育,成为最有效的情感刺激,为其提供了最丰富的 社 会情感反应[6]。因此,母亲作为“第一重要他人”,为婴儿积极情感和社会性的 发 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   以弗洛伊德(S.Freud)和埃里克森(E.H.Erikson)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非常注重人 格的发展,注重行为

文档评论(0)

lisuf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