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就业形势与就业动员讲义
第一讲 就业形势与就业动员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建国初到80年代中期,高校招生人数较少,如1977年恢复高考时,全国招生人数仅为27万余人,毕业生就业采取“统包统分”模式,其特点是“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那时,大学生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但是,到1997年,招生人数就突破100万。自1999年开始扩招,2003年是大学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有212万大学毕业生,随后逐年增加,到201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810万。具体数据如下:
2001-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
年份 毕业生数(万) 年份 毕业生数(万) 2001年 115 2008年 559 2002年 145 2009年 611 2003年 212 2010年 630 2004年 280 2011年 700 2005年 340 2012年 760 2006年 413 2013年 790 2007年 495 2014年 810 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市场一时难以消化超量供给的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难,难就业。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是“蚁族”的催生剂之一。自2003年我国首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2年达到680万人。当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激励政策不够完善时,高校众多的大城市必然出现大学生滞留的现象。残酷的数据,鲜活的事实,反映了:目前和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求总量的矛盾,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一)、2014届毕业生将是就业压力加大与就业利好增多并存的一年。
◇ 就业压力加大体现
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
*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 2010年高校在校生3000万人,毛入学率25%,在校研究生将达140万人。湖北省还将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
* 高校毕业生达到总量和增量的高峰: 全国2008年559万大学毕业生, 2009年612万,2010年630万,2011年超过660万。 湖北省2010年35.6万,2011年39万。
* 社会就业高峰时期: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导致企业破产、公司倒闭,大批工人需再就业。 2010年前后,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700万,新农村建设使大批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几股就业大潮。
* 我国经济发展能够新增的就业岗位有限: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将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缺口巨大。
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大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的规模呈直线上升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需天平”发生倾斜。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社会和校园词汇。而受世界金融风暴带来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和挑战。
2.就业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
*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 一方面表现为专业结构性失调,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盲目追求大而全和热门,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同时高校教育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快速响应市场实际需求,导致结构性矛盾突出;
* 另一方面表现为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性失调,(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初次就业人群,其就业能力往往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从而产生职位空缺和失业共存的状态,使得毕业生和家长无法得到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
3.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失衡
中心城市、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好,信息发达、机会多,待遇优厚、收入高,但也存在人满为患,竞争激烈、压力大,跳槽频繁等现象;中小城市、偏远、落后地区,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相对艰苦,待遇偏低,但具有挑战性,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这就导致一个表面上量的过剩和实际上质的缺乏的矛盾。
4. 招聘单位门槛抬高、要求从严
因为毕业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一般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到处都是,用人单位选择空间和挑选余地比较大,因此,单位门槛越来越高,招聘条件越来越高,选择眼光越来越挑剔。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要硕士、博士。一般院校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岗位,要“211”“985”高校毕业生。女生可以胜任的岗位,要男生,矮的不要、瘦的不要,长得不好看的不要。部分地区和单位不解决户口,不接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