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工业园区发展与整合研究分解.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厦门工业园区发展与整合研究 有15和工业区,分别是:1、象屿保税区 (湖里) 2、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 (湖里) 3、厦门出口加工区 (海沧) 4、集美台商投资区 (集美) 5、海沧台商投资区(海沧) 6、杏林台商投资区 (杏林) 7、城东工业区 (同安) 8、厦门石材工业区 (同安) 9、厦门银鹭食品工业区 (同安新圩)10、厦门机电工业区 (灌口) 11、同安城南工业区(同安) 12、航空工业区 (湖里) 13、厦门市轻工食品工业区(同安) 14、巷北工业区 (同安马巷) 15前埔工业区(何厝) 1、研究背景 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新亮点,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由于一般工业区都集中了当地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相对紧缺资源,制定有相应的优惠措施,所以不少工业园区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甚至成为区域形象工程。 厦门从1958年开始建设杏林工业区,速度相对缓慢,从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园区的兴起,厦门特区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功不可没。但是,工业园区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在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错位,尤其是在狭隘的“诸侯经济”和只追求数量增加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园区建设者对整体经济布局、园区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效率、企业持续竞争力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的培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这已经影响了工业园区的持续发展。厦门目前存在的43个工业区,其设立是有不同的时空背景、时代需求、功能及作用,但现状城市外围呈“低、小、散”特点分布的工业园区产生许多问题,例如总量失控、竞争资源、违反规划、土地未有效利用等。今年7月份,随着国务院办公厅连发两个针对开发区的文件和五部委联合督察组奔赴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由于相关整合涉及厦门市未来城市发展空间、面对周边城市及海峡两岸及国际产业竞争的优势建立,同时土地资源有限,未从整体考量的规划与开发都将会造成整体社会成本的浪费,贻误发展机遇,因此,工业区整合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2、相关概念 工业区(出自《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工业区是指城市中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开发区(出自《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开发区是指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渡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 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一般指具有一定地域空间规模的工业区,具有明确的开发主体或管理机构等。 产业集聚(出自《土地经济学》) 产业集聚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二、厦门市工业经济及园区发展现状 1、厦门市工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1.1、厦门市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工业生产是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厦门的近代工业发展较早,18世纪清政府就在今晨光路建立了一个军工造船厂。到19世纪,一些华侨和地方士绅筹办新式工业,到19世纪末,棉纺、肥皂、电力、皮革、电池、印刷等行业均已达达到相当规模,当时厦门所拥有的产业工人数在全国各工业城市中列第9位。但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及战乱频繁,到建国前,厦门仅有几家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的轻工食品类作坊式私营企业。 建国初始,工业基础相当薄弱,195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只2179万元(当年不变价,下同),拥有固定资产不到200万元。随着工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工业生产经营体制、工艺水平、生产规模、产业类型、经济规模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厦门市工业产生质和量的飞跃还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之后,尤其是1990年以后,工业生产出现大的飞跃。 建国后厦门市工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1.1第一阶段是50年代初创时期 50年代中期顺利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时抢救了一些传统产品和工艺,初步形成了经济规模,目前的厦门酿酒厂、食品厂、蜜饯厂、烟厂、包装厂、玻璃厂等骨干企业均是当年公私合营兴办起来的。此外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快发展国营工业,改、扩建了后江埭工业区,新辟了杏林工业区,建成了厦门糖厂、电厂、纺织厂、工程机械厂、叉车厂、电化厂、橡胶厂等数十家企业,为全市的工业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这一时期全市工来总产值和拥有工业固定资产分别增长了12倍和13倍。 1.1.2第二阶段是50、60年代的波动型发展时期 剔除60年代初期的三年自然灾害,此阶段全市工来经济曾出现三次滑坡,即1967、1968和1974年,工业总产值分别比此年下降15.99%、48.65%、2.64%,资金利税分别较上年降底10.98、19.88和7.43个百分点。 1.1.3第三阶段是80年代的振兴时期 1980年1

文档评论(0)

ee88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