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骈体的约束中抒写情志.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骈体的约束中抒写情志

???????? 在骈体的约束中抒写情志 ??????????????????????????????????????????? ----读《与朱元思书》  ??????????????????????????????????????????????????????????? 孙绍振 ??原文不长,节略如下: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吴均(469~520),和郦道元(约470—527)差不多生活在同时代,在文学史上,都属于“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时期,但是,文章的风格和郦道元却相反。郦道元的句法和章法完全是散体,而这篇《与朱元思书》则是骈体,这是因为郦道元生活在北朝,其文质朴;而吴均则在南朝,为骈体散文代表。吴均又是官方文人,其主要作品,不论是诗还是散文,均为骈体风格。骈的原意是两马并驾,故有并列、对偶之意。这种文体,相对于“散体”而言,除了特别讲究对偶之外,还讲究声律、典故和词藻。如他的《橘赋》,为了阅读方便起见,我们将对仗的句子,分行分组排列: ??????????????? 增枝之木,既称英於绿地; ??????????????? 金衣之果,亦委体於玉盘。 ????????????????见云梦之千树, ??????????????? 笑江陵之十兰。 ????????????????叶叶之云,共琉璃而并碧; ??????????????? 枝枝之日,与金轮而共丹。 ??????????????? ????????????????若乃秋夜初露, ??????????????????? 长郊欲素, ??????????????? ??????????????? 风齐寒而北来, ????????????????雁衔霜而南渡。 ??????????????? 方散藻於年深, ????????????????遂凝贞於冬暮。 ???? 这里对仗的密度是相当高的(只有“若乃”二字没有对仗)应该说,作者驾驭文字的工夫是很到家的。汉魏以来,中国文人逐渐发现了方块汉字和汉语句式的对称美,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特殊的诗体和文体,很快被广泛地接受,到了齐梁时期,蔚为风气。流风所及,这种手段,就难免被滥用起来,好事就变成了坏事,创造就变成了规格,乃至成为思想感情的桎梏,在艺术上也变得单调。前面所引这篇骈体散文,对仗手法为集中使用优美的词语提供了方便,使原来空间和时间上距离遥远的、甚至毫不相关的语汇在对称的结构中系统地统一起来,造成一种有机的感觉。像: ????????????????????? 称英於绿地 ????????????????? 委体於玉盘 ??? 使颜色和质地上本是不相干的“绿地”和“玉盘”,由于对称的结构而形成一体。又如“云梦”和“江陵”,本来空间距离甚大,但由于对仗,就很自然地形成统一的结构。以下如“共琉璃而并碧”、“与金轮而共丹”,本来八杆子打不着的意象(琉璃、金轮),在这里有了统一感。“风齐寒而北来,雁衔霜而南渡”,两句季节上的相关性倒是很强的,都讲的是秋天的景象,但是,在空间方位(南北)二者上的距离是很遥远的,由于对仗的效果,距离感消失代之以整体感。对汉字的驾驭达到如此精致,这不但是吴均的水准,也是当时文学水准。这种工夫和技巧,是世界性的独创。正是因为这样,它在中国文学文体和诗体的发展中,表现出生命力。例如,在律诗中当中两联对仗的规定,在后代散文,甚至当代某些散文家的文章中,仍然作为一种手法,有增加文采之效,如徐迟的《黄山记》中就有: ???????????? 高峰下临深谷,幽谷傍依天柱。 ???? 当然,这只是偶尔一见的笔法,当代作家显然是回避集中地使用。因为集中,就可能显得堆砌,显得单调,而且可能为对仗而对仗,把一句可以说完的话,分成对仗的两句。吴均的这篇文章中,就有这样的毛病,例如: ?????????????方散藻於年深,遂凝贞於冬暮。 ?? 说的本来就是一回事,年深就是冬暮,在时间上没有对仗所特有的概括功能,反面显得不精炼,很罗嗦。过多的地使用对仗,还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耽于对仗技巧,而忽略了情志的独特和活跃。在这一篇中,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就是橘树的叶子、果实的颜色、质地,在南方北方,春天秋天冬天,都是美好、贵重的。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东西了。作者的感情在对它的赞美中,被束缚得紧紧的,作者的想象,不能自由的张扬。正是因为这样,同样是吴均的创作,这一篇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