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科技史
“中国科技史”内容提要
第一讲 中国古代科技纵览:从“李约瑟问题”谈起
第二讲 育遍嘉禾,先熟天下:中国古代农学
第三讲 敬天授时:中国古代的天文学
第四讲 大哉言数:中国传统数学
第五讲 阴阳学说与中国传统医学
第六讲 格物与成器:中国传统工艺和技术(冶金和纺织)
第七讲 空间语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
第八讲 中华大地:中国古代地理学
第九讲 东西会通: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
第十讲 东方智慧:中国古代自然观和科学思想
本讲目录
1、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 2、中国古代科学概况 3、中国科学史何以可能? 什么是科学?从“李约瑟问题”谈起国内外的中国科技史研究
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以血缘关系而非地缘关系组结而成的文化团体,亲情高于契约
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稳定压倒一切
大一统专制政治体制,单一,崇尚权威
作为政府官员的知识分子,科举制度
特殊的知识体系(经史子集)
连续而非断裂的人神关系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唯一保存了自己的民族独立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和希腊罗马的历史,都被外族入侵所中断甚至失传,甚至今天这些国家的居民,也不是古代当地居民的后代,更不用说文化传统了。唯有中华民族,不仅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独立,而且保持了5000年以来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说:我们无愧于炎黄子孙这个光荣称号!
历史年表
夏朝(约前2100-前1700)
商朝(约前1700-前1100)
周朝(约前1100-前256),孔子(前551-前479)
秦朝(前221-前206)
汉朝(前206-后220)
晋朝(265-420)
隋朝(581-618)
唐朝(618-907)
宋朝(960-1279)
元朝(1206-1368)
明朝(1368-1644)
清朝(1616-1911)
2、中国古代科学概况
实用、功利。所有的知识或服务于大一统王朝的需要,或服务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宜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机智。见机行事,与时俱进。
有机自然观。整体思维、辩证思维
士大夫阶层与技工阶层相隔绝,精英知识与实用知识从未结合,文人墨客喜吟诗作赋,好琴棋书画,对工匠技艺不屑一顾
四大学科:农学、天文、算学、医学
四大日用技术:陶瓷、丝绸、冶金、建筑
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
中国科技史的历史分期
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距今170万年—4000多年前)
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夏商西周时期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 前770—前221)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 前221—220)
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581)
古代科技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五代 581—960)
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宋元 960—1368)
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明清时期 上 1368—17世纪)
西方科学技术的开始传入(明清时期 下 17世纪—1840)
近代科学技术(清末民初时期 1840—1919)
中国科技史简要历史分期
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中国科学史何以可能
“中国科学史何以可能”取决于“科学是什么”
中西知识的差异理的知识(西)爱的知识(中)
概念再澄清
科学一:近代数理实验科学
科学二:希腊理性科学
科学三:系统的自然知识
科学四:技术文明
“中国科学史” 的“科学”即取上述“科学三”和“科学四”两种定义,即同时包含了一般自然知识与技术工艺等
国内外的中国科技史研究
国外:英国剑桥大学、法国、日本等
国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
西北大学科学史研究中心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
北京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哲学中心
育遍嘉禾,先熟天下——中国古代农学
本讲目录
1、农本思想的确立
农业思想:天地人“三才”理论
2、不同时期的农业技术
3、五大农书
中国传统农学发展阶段
先秦时代的农学(萌芽和形成阶段)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农学(发展与成熟)
隋唐宋元时代的农学(全面发展阶段)
明清时代的农学(继续深入发展阶段)
农本思想的确立
农业立国。
社稷—国家(社:土神;稷:谷神)
“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管子.牧民》
农本思想,事本禁末,重农抑商——秦汉时期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史记.平准书》)
劝农官
黍 粒新石器时代。甘肃省大地湾出土。黍原为野生,7000多年前,中国最先将其培育为粮食作物
石铲
新石器时代约6000BC, 。197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长16、宽10厘米。中国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