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南图阅读节:和《孟子》对话 与大师同行.docVIP

第六届南图阅读节:和《孟子》对话 与大师同行.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届南图阅读节:和《孟子》对话 与大师同行.doc

第六届南图阅读节:和《孟子》对话 与大师同行   摘 要 “善”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孟子的学说也可称为“求善之学”,在第六届南图阅读节《孟子》主题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此主题向读者进行了解说。   关键词 南图阅读节 《孟子》 向善   分类号 G252.1   Abstract To be kind is the core concept of Mencius’ mind which could be called the study of how to be kind. And experts explained the meanings of this subject to audiences on forum of the 6th. Reading Festival of Nanjing Library.   Keywords Nanjing Library Reading Festival. Mencius. Kind.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江苏省首个全民阅读日,由南京图书馆主办、现代快报社和中国江苏网协办的第六届南图阅读节拉开了帷幕。4月24日下午,阅读节《孟子》主题论坛“向善之心――中华民族的信仰追求”在南图学术报告厅举行。   1 论坛主旨――唤起每个人心中的“善根”   据论坛主持人南京图书馆国学研究所主任徐忆农介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学的奠基者,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善”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孟子的学说也可称为“求善之学”。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表示,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善”并不难,“向善”是人性的本能。而针对“小悦悦被车碾压路人视而不见”等社会现象,徐馆长表示,“善心跑掉不可怕,但一定要想办法找回来,希望借助和孟子的对话,能唤起每个人心中的‘善根’。”   2 论坛声音   2.1 何为善?“求善”是人区别于禽兽的唯一标志   主讲人:刘瑾辉教授(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认为,人的高贵和伟大之处就在于人有求善的本能,“善根”是人与生俱来的,不靠外界的给予,“性善”是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依据。“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即便有人做了坏事,也并不是人本质的恶劣,只是他的“善根”没有被发掘出来。   何为善?孟子将“仁义”归结为善的内涵,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被孟子称为仁义礼智的开端。这“四端”是具有正常思辨能力、能辨是非的“人”的情思,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经过“善”的环境熏陶而成,是人和禽兽的本质区别。   2.2 如何导善?以德治国,仁政可“导善”   主讲人:张奇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古往今来,“仁政”是不少帝王一统天下的制胜法宝,“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在孟子看来,只有设身处地地为百姓所想,恢复井田制度,轻徭役,薄赋税,才能得民心得天下。孟子提倡以德治国,君主“尊贤使能”,教化百姓守礼节、讲道德,这样天下才能稳固。   2.3 如何践善?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爱”人   主讲人:徐小跃教授(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高层次“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干和灵魂是什么?根干是儒家,是经学;灵魂是仁义。   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的思想核心正是仁义。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明确指出“仁义”是人之为人的根据,这就是著名的“仁,人也”命题的深刻意义所在。孟子通过几点来阐述他的思想。   第一,孟子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人实际上和禽兽的差别只有一点点,叫“几希”,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所以我们的先贤先圣,面对这样一个客观的存在――百分之九十多都是禽兽的“我们”,十分担忧,学术上也称为“忧患”。其实我们的中华文明就是起源于这种忧患意识,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而没有中断,很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忧患意识。忧患什么?忧患那一点点的“几希”丢掉了。所以,孟子主张“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孟子明确表示,人之为人的根据的“几希”是良心,也可以说是良能、良知。通俗一点说,孟子认为人一生下来,老天就给你这个属性了,这就叫良知、良能、良心。   第三,那么天地自然赋予了我们良心、良能、良知,做什么用呢?在孟子看来,一为产生道德,二则判断是否真行道德。孟子认为良心具体表现为四种心:一是恻隐之心,二是羞恶之心,三是辞让之心或者恭敬之心,四是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扩充开来,呈现开来,表现出来,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知的四个道德――仁义礼智。   第四,在孟子看来,既然仁义礼智等道德是人天生的属性,人如果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