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专题六 第2讲 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ppt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专题六 第2讲 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从材料中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可见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胡锦”输入唐代,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排除A项;B项与事实相反;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信息,排除C项。 6.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市”的形成与发展。《清明上河图》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盛景象。西汉时期设九市,市坊之间有严格界限,至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故排除A项;草市是指乡村和城郊集市,故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夜市,排除C项。D项描述最符合图中场景。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 (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 商人 ”。?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商业繁荣。 2.秦汉至隋唐 (1)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时期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大运河 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2)都市商业、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 飞钱 问世。? 4.宋元时期 (1)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元朝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2)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 商税收入 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商业繁荣, 大都 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 (1)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2)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以 徽商 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设立市,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政府设市令或  市长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宋朝时期,城市中 坊 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 商业中心 。?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如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 市舶使 ,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海外贸易税收 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 泉州 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统治者实行海禁和“ 闭关锁国 ”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朝贡 贸易占有重要地位,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 (1)发展历程:产生于商,强盛于 西周 ,瓦解于春秋。? (2)基本特点: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耕地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3)实质:它是一种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层层分封的奴隶主贵族私有的土地所有制。 (4)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统治者的改革,如鲁国实行“ 初税亩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逐渐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 3.封建社会: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并存。 (1)三种制度的弊端:由于封建时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地主便依靠政治经济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