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职业病[精]
3、设立工间休息场所条件 (1) 离高温工作区域或地点较近; (2)隔绝高温和热辐射影响; (3)设有凉棚、座椅、电扇等基本防暑降温设施;有条件的可增设空调、喷雾电扇及淋浴设施; (4)备有清凉饮料和常用防暑药品; (5)通风良好; 4、高温分级防暑规定: 一般高温:制订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确保防暑降温设备器材正常运行; 中度高温:工作时间不超过6小时;停止12时-16时高温时段工作;因生产工艺必须在高温时段露天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合理调整作息时间;每天发放高温补贴5-10元; 强度高温:用人单位经采取降温措施不能使劳动者工作场所温度低于37 ℃的,应暂停高温露天作业;未停作业的,每天发放高温补贴10-20元。 5、法律责任 (1)未按规定发放高温补贴或清凉饮料,由安监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处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2)未按规定提供保护设施和用品,暂停和调整工作时间而造成劳动者身体健康严重损害或伤亡的,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含司法追究); (3)工会组织依法履行监督职责。 (3)电离辐射的危害 ① 体外伤害。指射线由体外穿人机体而造成的损伤。χ射线、β射线、γ射线、γ粒子和中子流都能造成这种伤害。 ② 体内伤害。指放射性物质被吞食、吸人、接触或通过皮肤直接进入人体而造成对机体的损伤。 ③ 电离辐射对人体组织细胞会造成损伤效应。主要是阻碍和伤害细胞活动抗体并导致细胞死亡。放射线还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可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遗传性效应有的在第一代子女中出现,也可能在下几代陆续出现。 (4)电离辐射的防护 ① 封闭性防护。将放射源藏在壳内,在正常情况下不向周围环境扩散放射性物质,称为封闭型放射性工作的防护,也简称“封闭源”。 ② 开放型防护。放射源无包壳,在操作时有可能向周围环境扩散的称为开放型放射性物质,也称“开放源”。对“开放源”的防护,称为开放型防护。 6、中暑的预防措施 ① 改进工艺,对热源采取隔离措施; ② 通风降温,自然通风、机械通风; ③ 制冷降温,中央空调等; ④ 保健措施,个体防护、清凉与含盐饮料、藿香正气液、人丹等; ⑤ 医疗预防,高血压、肝肾疾病、内分泌疾病、重病患者恢复期以及体弱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二、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 (一)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 1、职业卫生标准(插入)职业卫生标准.doc 常见毒物在车间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mg/m3)如下: 一氧化碳 :30 ; 氨: 30; 苯 :40 ; 甲醛: 3 ; 氯气: 1 ; 甲醇:50; 汽油: 300; 硫化氢:10; 铅:0.05; 二氧化硅:2; 水泥粉尘:6; 煤尘:10; 石棉粉尘:2 。 2、职业危害因素监测 我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具体可按以下规定执行: (1)产生粉尘、噪声、毒物、辐射、高温等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应实行评价监测和定期监测制度,对超标的作业环境及时治理。 (2)评价监测应由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格的机构承担,并按照规定定期评价监测。生产使用周期在2年以上的大中型人工砂石料生产系统,在正式投产前应进行一次评价监测。 (3)定期监测可由施工单位自行监测,也可委托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监测,其监测周期为: ① 粉尘:各粉尘作业区至少每季度测定一次粉尘浓度,作业区浓度严重超标的,应及时监测。按粉尘种类每年测定一次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分散度,特殊情况应及时采样分析。 ② 噪声:各噪声作业点至少每季度测定一次A声级,每半年进行一次频谱分析。 ③ 毒物:各毒物作业点至少每半年测定一次,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的测点,应及时测定,直至浓度降至最高允许浓度。 ④ 辐射:至少每年监测一次,特殊情况及时监测。 ⑤ 高温:每年在高温季节至少监测一次。 3、职业病防治管理 《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的预防管理工作,主要应包括劳动过程中的防护、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病康复治疗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总结起来,可归纳为应做好以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