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精].pptVIP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b2-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精]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 习俗的变迁 过程: 1、19世纪40年代,在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2、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中国人经营的西菜馆; 3、19世纪70、80年代,西餐馆由沿海通商城市扩展到内地市镇; 4、酒、茶、烟、等食品也发生了变化。 4)、礼仪的革新——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近代中国在社交 婚姻 丧葬礼仪的变化 古代礼仪 婚嫁 蒋介石与宋美玲 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 古代礼仪 古代女子成年礼仪 祭孔 旧式婚礼 20世纪30年代文明新式婚礼 婚 礼 传统的丧葬礼仪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侵略中国的同时,把西方生产和生活方式移植了过来。如西方人在租界建洋楼、开西式餐馆、乘西式轿车等。 (2)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 清政府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业;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如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3)近代工商业的影响。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改变。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吸收西方文明的结果。 2、变化原因: 3、变化的特点: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2)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发展极不平横。 (4)中国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但农村 基本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新变化: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 ⑴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提高。 ⑵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改善。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共和国建立后: 干部装 列宁装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2、改革开放后 ⑴吃:①到1987年,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②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 *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的表现: (1)衣: 中山装 长袍马褂 早期西装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早期西装(穿西装的蔡元培) 西装革履 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 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 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 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近代中国服饰变革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礼 义 廉 耻 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 20世纪30年代穿高跟鞋的时髦女子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