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的成长问题讲稿组织人事.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年轻干部的成长问题讲稿组织人事.doc

年轻干部的成长问题讲稿组织人事范文大全 年轻干部的成长问题讲稿 各位同学: 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那些深奥的大道理就不讲了,我结合个人多年的体会,和大家探讨交流一下年轻干部的成长问题,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工作进步、个人成长有所帮助。 一、要认真学习 有句话叫“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多总结一些历史英雄人物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一些悲剧人物的覆辙,对于年轻干部的成长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今天我们就总结总结历史上一些大腕级的超重量人物,看看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先说开国领袖毛主席,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挥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可以说是攻必克、战必胜。但是他毕业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从头到尾一天军校也没上过,为什么能把读过军校、留过洋的蒋介石一直打到台湾去呢?很多史学家总结过,我也分析过,归根到底就是不断学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反过来用学到的知识指挥战争,从而不断走向胜利。我们年轻干部学历高、知识多,这是优势,但是千万不能因此放松了学习。现在,大家已经有了这样一种共识,文凭不能完全等同于水平,学历不能完全等同于能力。如果毛主席当年满足于既有文凭,不学习不进步,恐怕中国只会多一位教书先生,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则无从谈起。 只有不断学习才会不断进步。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培养,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个人努力程度、学习能力的高低。毛主席讲的“本领恐慌”(我们队伍里面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目前在我们许多年轻干部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比如,有的同志学习不刻苦、不钻研、不扎实,“读书看皮,看报看题,文件报告看大意,看后丢在柜子里”,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漂学”现象;有的同志认为自己已是专科、本科,知识够用了,甚至用不完了,有一种学不学无所谓的“懒学”现象;有的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单位的中层干部或一个副科级干部了,天天业务工作都忙不过来,学习是虚东西,还是务实点好,不想学、不愿学,还有的一提到学习头就痛、心就烦的“厌学”现象;有的是为了摆摆样子,装装门面,学两句理论或者专业术语,在写文章或讲话时用几句,把学习视为取悦上级、提拔升迁的“敲门砖”,不是把学习作为提高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的“假学”现象;有的抓不住学习重点,不注重学习方法,理论和实际脱节,学一套用一套,有的把一些“官场权术”、“庸俗”的顺口溜等低级趣味、乱七八糟的俗笑话当精华百学不厌。有的干部的的确确忙,忙开会、忙应酬、忙吃喝、忙玩乐,唯独没有时间忙学习。在他们看来,做今天的官,能要多大的能耐?不会说真话、实话,还不会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官话、虚话吗?不能以实绩服人,还不能以关系联系人、感情联络人吗?等等不一而足,这必然会影响干部的成长进步。现在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将更为明显体现,我们每一位干部面对残酷的进与退、去与留。在此背景下,我们有许多同志可能真正要“恐慌”起来,到时可能为时已晚。从这个方面来说,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学习不能死记硬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训,“木桶理论”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管理学理论,我个人认为,关于学习与思考也有“木桶理论”:学习不论是通过读书、看报纸、看杂志、上网或其它获取知识的方式,都是将知识像水一样,用木桶将其盛起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脑袋里已经装满了很多桶“水”,但这些“水”彼此是隔离的,都是盛在各自的桶里。学的作用是不断地将“水”盛到大脑里的空“木桶”中,思的作用是将大脑中每一个“木桶”里的“水”激活,让激活的“水”不断地撞击“木桶”,不断地洗刷“木桶”。如果不断地坚持思考,那么“木桶”就会变薄,每一个“木桶”中的“水”,就会渗漏出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涓涓细流。对于大学者,不断思考的结果是“木桶”中的“水”不仅仅是渗漏出来,而是完全冲破“木桶”,形成奔腾不息的大河,达到了所谓的融合贯通境界。只学不思,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就会被局限于“木桶”中,只思不学,那么大脑中那么多空“木桶”将空空于也。 历史上大凡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善于思考能够打破脑袋里面的木桶的人。比如同样走过一棵苹果树下,“啪”掉下一个红彤彤香喷喷的大红富士苹果,打在了张三的头上,张三疼得又蹦又跳张口骂娘,那他是个直性子、驴脾气;李四走过来,“啪”打到头了,欢天喜地地抱着苹果跑回家去慢慢享用了,一路上还东张西望唯恐看苹果园的发现,那他是个贪吃的家伙;过了一会儿牛顿走过来了,同样“啪”打到头了,这一打不要紧,万有引力定律就此诞生。你看,同样是一个苹果,善于思考和不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