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清晋商[精选]
一、致富源泉
当今中国的温州,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3亩,土地资源占有量在全国是倒数第一,综合资源指数在全国排名也仅仅是倒数第三。人们惊奇的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温州人竟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诞生了所谓现代化的“温州模式”。
无独有偶,素以“地瘠民贫”、“十年九旱”著称的山西,在历史上竟曾诞生过海内最富的晋商。余秋雨先生“抱愧山西”,就是因为未曾想到山西商人作为一个地域性的商帮,在历史的长河中,跨越明清两朝,足迹遍及天下,纵横捭阖,兴盛繁华达500余年,创造了独特的商业文明。
晋商大贾甲天下,温州老板遍世界,这不禁令人惊异,人世间究竟是什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是什么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中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首先是观念。历史上的山西商人的发家史告诉我们,重要的也是观念。
1、致富源泉:经商是树基业、荣宗耀祖的事业
世人有这样的印象:西方人热衷于并善于经商,而东方的中国人则是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上,像老黄牛一样终身辛勤耕作;西方的思想家、政治家提倡、鼓励经商,而中国的整个文化传统贬低、压制、摧残经商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既有儒家的重义轻利传统,又有源远流长的经商传统,并且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商人精神和智慧。晋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道出了吃饭穿衣是人之本能要求和人伦物理的道理。在山西商人看来,经商与其他行业一样,都是生活之需,是平等的职业。
山西柳林县《杨氏家谱》有这么一段话:
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是当尽一日之勤。业不可废,道惟一勤。功不妄练,贵专本业。本业者,所身所托之业也。假如侧身士林,则学为本业;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他如市尘贸易,鱼盐负贩,与挑担小买卖,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此其为此,虽云不一。然无不可资以养生,资以送死,资以嫁女娶妻。……无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努力自强,无少偷安,则人力定可胜矣!安在今日贫族,且不为将来富矣!
许多山西商人把经商作为树基业、荣宗耀祖的事业来看待。明代山西平阳府(临汾)人席铭,青年时科举功名不成,又不愿耕田,最后选择了经商职业,他认为:“大丈夫尽管不能科举成名,又不甘于耕田,难道不能树基业发家致富吗?”于是外出经商,数十年终成大商。曲沃人李明性,由于家境拮据,不得已半途辍学。明性叹道:“身为七尺男儿,虽然力不能耕,但也不能总是依靠父兄生活。”于是外出经商,常年在陕甘一带活动,终成西北有名的大富商。蒲州(永济)人王文显,父亲官卑职微,家境清贫,供养五个儿子读书有一定困难。文显从青年时就弃士经商,决心在商界干出大事业,以荣宗耀祖。文显经商40 余年,终成大业,在家乡大兴土木,建筑王氏新宅,并帮助弟妹完婚,使王氏成为当地著名的富户。这种把经商作为一种基业,作为荣宗耀祖的事业来对待,正是明清晋商经商事业成功的重要思想源泉。
2、致富源泉:学而优则商
在封建社会中,传统的观念是重儒轻商,故“士农工商”的四民中,士为首等,商为末等。商人在社会上受到人们的歧视,屡屡遭遇的冷遇使经商之人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人们但有三分奈何也是谋求仕途之路。但是在山西,这种“四民”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1724年(清雍正二年),山西巡抚刘於义奏称:“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雍正皇帝朱批道:“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可见山西人经商风气的盛行,传统的“士农工商”职业排序观念在山西发生了变化,人们把商业排在了各业之首。这种观念和风气一直延续到清末。
清末举人刘大鹏说:“近年吾乡(太谷县)风气大坏,视读书甚轻,视商业为甚重,才华秀美之子弟,率皆出门为商,而读书者寥寥无几,甚且有既游庠序竟弃儒就商者。亦谓读书之士,多受饥寒,曷若为商之多得银钱,俾家道之丰裕也。”
有一些民谣也反映了当时山西人的观念和风气:“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良田万顷,不抵日进分文”;“要想富,庄稼带店铺”;“买卖兴隆把钱赚,给个县官也不换”。
在这种情况下,曾经出现应考之童不敷额数的现象。刘大鹏说:“当此之时,凡有子弟者,不令读书,往往俾学商贾,谓读书而多困穷,不若商贾之能致富也。是以应考之童不敷额数之县,晋省居多,他省不知也。”这是山西人重商带来的一个社会现象。
在思想观念上,他们甚至走得更远。传统的说法是“学而优则仕”,但他们是“学而优则商”。榆次车辋富商常氏,为子弟提供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