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徕卡相机“军转奢”.doc
徕卡相机“军转奢”
话说二战后期,盟军昼夜不停地轰炸德国本土,将几乎所有主要工业城市夷为废墟。然而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工业重镇威兹勒却“全身而退”,整个战争期间未落下过一枚盟军炸弹,其原因就在于这里有一家蜚声世界的相机制造企业,而它所生产的徕卡相机则是许多盟军飞行员的至爱。最重要的是,欧洲战场盟军最高指挥官巴顿将军也是它的铁杆“粉丝”。
摄影史上曾出现了不少贡献卓著的常青品牌,但如果历数从“影像记录仪器”商标升华成为生活方式标杆的品牌,徕卡恐怕是绝无仅有。略通摄影的人都会对它膜拜有加:从材质到工艺,从手感到成像,令人“中毒”至深;然而昂贵的价格却也让不少发烧友望而却步。
造神运动
徕卡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不变的面孔、极简的功能和绝不妥协的做工;而徕卡品牌也似乎以“神”自居,恪守“原教旨主义”般的制造理念,苛求完美却不是为了给用户带来更多便利――恰恰相反:它摒弃了除基本测光之外的一切电子功能,视“现代人体工学原理”如无物――上卷、过片、光圈、快门、对焦、曝光、倒片、退卷,全过程一概由用户自理;而后者则把花大价钱请回来的徕卡视为圣物,虔诚地享受这些繁琐不堪的操作步骤。
徕卡这尊“神”的始作俑者是奥斯卡?巴纳克。他很喜欢用35mm胶片拍摄电影。1914年,为了给电影拍摄提供曝光参考,他制作了一台使用电影胶片的“徕卡原型机”,虽然只有一枚定焦镜头和一档快门速度,却成为了世界上首台有测距取景器的35mm相机。
当时的巴纳克恐怕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即兴创作”为此后近一个世纪的摄影工业发展奠定了全球统一标准:他按人眼视角设计的24×36mm底片格式沿用至今,最新的所谓“全画幅”数码相机也未突破此例;相传标准135胶卷的长度也是比照巴纳克的双臂展开长度而定。
战争年代人们常常自喟生不逢时,但徕卡相机却成了“乱世英雄”:从一战到二战,它被广泛应用于战地侦查和新闻报道,它所拍摄的照片几乎改变了这两场战争的轨迹。虽然徕卡相机产于德国,但各国军队都大量使用,即使到了战后对它的兴趣仍然不减。
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勒松是第一位使用徕卡相机的专业摄影者,他说:“如果没有徕卡的忠实陪伴,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众多传说把徕卡渲染得神乎其神,俨然为相机中的“劳斯莱斯”――或许真像徕卡公司自称的那样:“不可能找到代用品”。
艰难守望
徕卡相机一向以其坚固而可靠著称。有美国军方的使用说明为证:为了防止徕卡相机落入敌手,须使用锤、斧等彻底毁坏,必要时可用炸药。在正常情况下,民用版徕卡相机也能够“轻松愉快”地陪伴主人度过一生,西方社会上流人士也把徕卡相机当作一种身份标志。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度拥有全球最多“徕卡迷”的日本终于成了徕卡最致命的竞争对手。早在二战时期,日本光学设备厂商就曾大批仿制徕卡相机供侵略军使用。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企业向欧洲老牌相机厂商发起了强大攻势。
禄徕、蔡斯等众多欧洲品牌纷纷溃败,徕卡也陷入生死困境。所幸的是,徕卡得到了瑞士富商斯密德亨尼家族的支持,果断放弃了单纯比拼价格的策略,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精度和寿命上,主攻单价1万欧元以上的高端产品,同时也把手工制作相机的工艺发展到极致。20世纪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富裕消费者逐渐厌倦了石英手表和塑料相机,又把目光转回了传统、经典的机械产品上,徕卡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销量节节攀升。
徕卡曾称霸旁轴取景相机领域数十年,并成功地逼退了众多仿制者;虽然在单镜头反光相机开发上明显落后于日系品牌,但其R系列单反仍凭借优异的光学素质和机械性能占据了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多年“称霸”让徕卡积累了稳定的高端用户群体和独特的“圈层”氛围。一些已经成名的专业摄影师出于对这个“圈层”的向往才转而成为徕卡相机的用户,这反过来又提升了徕卡用户群的“专业度”。
透支品牌
转眼进入21世纪,消费型数码相机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胸前,一些“胆大妄为”的分析师也开始预言胶片相机的末日。“数码技术不过是一场时尚、一段间奏。”时任徕卡总裁的彼得?寇恩坚信不疑:“摄影截然不同,它回味悠长,而只有徕卡才能永恒地提供这种享受。”寇恩的话不免武断,但当时主流数码相机的像素数尚不足百万,从任何方面都无法匹敌理论像素数轻松超过2000万的徕卡相机。
然而,以日系品牌为代表的主流相机厂商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胶片相机开发,将几乎全部力量投入数字影像技术钻研。消费型数码相机在“摩尔法则”的推波助澜之下,仅用了数年就夺走了传统影像行业的几乎全部市场份额;而绝大部分原先对数码相机嗤之以鼻的资深胶片拥趸者也忍不住改换门庭。徕卡一直抱着德意志人特有的执拗与高傲固守高端胶片相机市场,后来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高端用户们也都与时俱进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