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融入生活才是吃苦教育.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吃苦融入生活才是吃苦教育

李斌:爱挑的担子不嫌沉 2014年08月26日03:19??人民日报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这样一幕:得知“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家人喜极而泣,而邓小平坚毅地说道:“孩子们啊,我还可以干二十年。”个人的沉浮荣辱、辛酸困苦,相较于党的事业、人民的幸福,算得上什么?“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邓小平同志在历史转折时刻,想的不是一己之安危,而是国家的兴亡。这种无私情怀和担当精神,令人感佩。   担当是承诺,需要用一辈子来兑现;担当也是超越,无碍于外物纷繁搅扰。为了研发新型核潜艇,黄旭华抛家舍业、隐姓埋名30年;杨善洲放弃优渥待遇,住毡棚,吃咸菜,硬是把荒山变成绿洲……有责任就要有担当,职业身份可能不同,工作内容可能迥异,但“担当”二字的内涵绝无二致。   现实中,也有一些干部,把待遇优厚视为履职的“回报”,遇事先打利益算盘、先看个人得失,没好处就拔不动腿,有困难则唯恐避之不及,遇到党风政纪收紧就抛出“为官不易”作挡箭牌。然而,责任摆在那里,困难挡在那里,如果不去干事、不去克服,干部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事业发展的契机又在哪里?心态决定状态,享乐思想多一点,奋斗精神就减三分;私心杂念膨胀一寸,奉献意识便后退五尺。一旦被名利诱惑缠住心,被庸俗交往绊住脚,被低级趣味拉下水,那么距离“跌倒”也就不远了。   担责也好,解难也罢,“担当”这块山芋果真烫手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为了卖粮给孩子筹学费,父亲挑着上百斤的稻谷健步如飞。孩子不解:挑重担子走那么快,不累吗?父亲的回答很简单:爱挑的担子不嫌沉。的确,担子就是责任,愿意担当就不会喊累。父母之于孩子,教师之于学生,干部之于群众,因为饱含深情,所以才不惧担当;因为不懈担当,又升华了深沉之爱。对党员干部而言,无私为民、无畏担当,是信仰的选择、人生的课题,朝夕于是,念兹在兹。   哪种责任才算大?小小服务窗口,作风不正就会难倒许多群众。怎样的担当才算难?治理泱泱大国,若为民执政就能“治大国如烹小鲜”。选择了心念苍生、一心为公,百姓疾苦面前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规章制度面前自然不会琢磨如何越界。坐不惯板凳、吃不惯简餐,退车腾房、减会削费滋生抵触情绪,改革攻坚缺乏主动作为,归根结底,是不是因为放不下心里的那个“小我”?   担当的另一面,是实干。当前,经济发展的难题,改进作风的考验,教育户籍医疗等改革的硬骨头,何尝不是检验干部担当的试金石?挑起重担向前走,需要开拓进取而不是坐等机会,需要无惧“辛苦指数”而不是盯着“回报指数”。只要为民情怀不游移,困难再多不畏惧,苦干实干就没有翻不过的高山。人生最好的时光是短暂的,用实干成就一段光辉岁月,是对百姓期盼的最好交待,也是对干部自己的最好馈赠。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曾谈到自己的执政理念,那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衡量一个党员干部,敢不敢担当是把重要标尺。把辛劳刻在年轮上,把承诺落到行动上,为政者才能交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答卷。 吃苦融入生活才是吃苦教育  2014年08月21日  作者:刘尧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让“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生活的全过程,从小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精神,长大了用智慧与双手自主创造美好的未来。   日前,《中国青年报》发布的调查显示,81.8%的受访者赞同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责任感,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但也有受访者认为,时下所谓的“吃苦教育”有违教育法律与教育规律。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教育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不是问题的教育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媒体调查来看,“吃苦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体验农村生活(64.0%)和野外拓展训练(52.5%),还有暑期打工(47.0%)、家庭劳动(43.5%)、贫困地区短期生活(41.6%)、参访革命老区(22.7%)等等。由于许多人把这些不是问题的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当成教育问题,才导致无中生有的所谓的“吃苦夏令营”、“吃苦训练营”、“行走学校”等教育现象的层出不穷。   究其缘由,确实有不少孩子存在“怕吃苦”问题。最近,某网站联合北京大学发布的今年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显示,30%的人沦为“啃老族”,主要原因是怕吃苦。“啃老族”在当下社会并不鲜见,已经不是家庭小事而是沉重的社会问题。很多人认为,正是由于对长期流行的“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的误解,家长、学校与社会过度推崇的所谓“赏识教育”取代了“吃苦教育”,才导致在百般呵护下长大的缺乏独立性与责任感的“啃老族”不断涌现。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说,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一个人的坚强意志,激励他不断地进取;而安逸的生活则很容易腐蚀一个人,使他沉溺其中走向颓

文档评论(0)

little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