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对人才的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科举对人才的影响

清代科举对人才的影响 ---纪念科举制度废除110周年 张 鑫,张小兵 (延安大学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时期已经相当完善,在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前的时期内,清朝社会整体对科举制度相当认可,虽然中国封建制度发展到清朝时期日渐式微,但科举的作用在清朝人才身上仍然留下了深刻印记,本文通过对清朝时期科举对人才分层、人才塑造、人才分布、人才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梳理,一窥科举在清朝时期对人才的影响。 关键词:清朝;科举;人才;影响 科举制度本质上是选官制度而非教育制度,就目的而论,它是对已经塑造成型的人才的择取.此文中的人才,并非现代意义上所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而是指当时一流的专家和学者,或有才学,或有才能,更多的则是指被纳入封建官僚体系并对国家社会产生影响的人。就整个科考系统来讲,科举与人才的塑成是相互影响的,科举择人才,人才又依据科举要求来完善自己。但在擢取上,科举就表现出绝对的单向性。地域的差异,士风的差异,教育的差异,文化传统的差异,通过科举作用于人才的选拔上,就表现在所选人才的分层、塑造、分布、质量等方面了。从隋至清,通过科举得才无数,无论是贤能文臣还是骠骑武将,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书法绘画,各色人才辈出无穷,这些善谋之臣,干将之才无不出自科举,清代人才受科举的影响是十分可观的。 一、科举对人才分层的影响 通过科举层层考试,中举者划分出明显的“等级”,以科名名之包括秀才、举人、进士、状元四等。状元实质上也属进士之列,因居于进士之首而冠以状元,本文将状元作为单独一个集团而论。自隋以后,历代王朝统治者都以科举选就人才,因而也都非常重视科举的实施,清雍正帝曾说:“乡会两闱,乃国家抡才大典,必须防范周密,令肃风清,始足以遴选真才,摒除弊窦。”乾隆帝也就此曾说:“科场关系大典,务期甄拔真才”。通过科举,社会读书人被一级一级的划分,从秀才到状元,其所构成的群体数量层层减少,形成了“科举社会”里的“人才金字塔”,这种显性的差别是绝对的、客观的。科举人物,历来都是学者们喜欢研究的对象,通过人物研究,可窥当时科举之下,社会人才的状况。 (一)秀才群体 秀才,才之秀美者谓之。秀才之名首见《管子?小匡篇》,自汉代以降,秀才成为地方向朝廷举荐人才的应考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此科最重;隋与唐初,科举中置秀才一科,后又渐次废除,而秀才之名便仅成为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明清之际,其又成为府州县学员的代称,由此成为科举体系中最基层的科名。 秀才作为贡举时期的主要科目,其地位高于孝廉、明经诸科。也是唐贡举六科常举中设立最早历时最久的科目。在明清定型的科举体系中,考取秀才是县、府、院试的目的,也是科举基础,中秀才者业已进入传统社会的士子阶层,享有一般平民所不能的的政治与经济特权。 有学者就明清两朝的科举人口做研究,曾指出其即使不占士人的全部,也是其绝对主体。清代每个县份童生的平均数量不少于1000人,而同一时期大约就生活者500左右的生员。到清后期,秀才人数就更多了,据经济学家张仲礼的统计,自太平天国以后,社会上的秀才总数达91万之多。其与童生一起构成了百万人数的大群体。明清秀才虽多,但产生的被后世所知的名人不多,明代较著名的有史学家谈迁等,清代如洪秀全、陈独秀等。很多秀才不满现处的阶层,更希望能再中举人,这是最大的也是最好的出路。 (二)举人群体 科举之中,乡试是最具竞争力的一级考试了。清初学者顾公燮曾言;“乡试难而会试易,乡试定额,科举三十名中一人,进场者不过二、三千人;其得于宾兴者,殁后且著之行述以为荣,至于会试,进士有三百余人,其途宽矣,故俗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言。”清代竞争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尤以清中后期为重,录取率为50︰1至80︰1之间,或有者达100︰1的低录取率。美国东方学博士艾尔曼据《应天府乡试录》与《江南乡试录》统计出自1474年(明成化十年)到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之间,十四榜的参考人数与中举者之比为6.8%到0.7%之间,清代五榜中有四榜录取率均低于1%,其角逐之激烈可想而知了。这样一来,只有极小一部分学子进入乡试,其他落榜者则无法企及,中举者意味着命运的改变。清时举人可以担任知县一级的官职,足见其地位之尊,若其犯错,需先革功名方可以平民论罪,并且举人享有官府支付的牌坊银、路费银等经济特权,因而,向举人升级是多数秀才的理想。当然,在获得举人的科名以后,好多学子满足于此便止步不前,终身不再参加会试、殿试,这对帝国王朝在高端人才的遴选上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举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阶层集团,明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