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温 春温 一 概述 1 定义 春温发生①春季由②温热病邪而引起的③初起以高热、烦渴、尿黄、甚则神昏谵语,痉厥等里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热病。 2.发病特点 ①气分特点:初起则高热,烦渴;营血分特点:神昏,痉厥,出血等里热症状为主。吴鞠通所谓:“始上焦,终下焦”,不能概括此病。②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重,津伤甚,病情危。③病变过程中易入营血,出现斑疹,昏谵,痉厥,出血等变证。④春季多发(春季:风温、春温)。 3历史沿革 ①《内经》伏寒化温之论是后世春温概念的理论基础。 ②宋代郭雍在《伤寒补亡论》首提春温之名 ③明王安道首述伏邪春温的基本特点:认为本病是热邪自内达外,里热之证,拟清里热为主的治疗原则。 ④清代叶天士进一步完善了春温的概念及其证治体系。 4.和现代医学病种的关系: 重型流感,流脑、病脑、斑疹伤寒,败血症等属于本病范畴。 从现代医学看:一组发生在春季中毒证状严重,明显的血管损害和中枢N、S病理损害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如表现出春温特点的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⑴ 外因: ① 温热病邪,冬天感受寒邪,当时不发病,寒邪伏于体内,寒邪郁而化热,到春季阳气升发,腠理开泄,伏热由内向外发(里热证), ②被时令之邪诱发(新感诱发)。 ⑵ 内因: ① 素体阴精不足,《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②正气不足。 二病因病机 2.分类 根据初起不同临床表现,分为两种发病类型:“伏邪自发”——初起单纯出现里热炽盛证——气分或营分。“新感引动伏邪”——初起以里热为主,兼卫表证,有风寒与风热之别,出现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 这种分类其临床意义主要是:从理论上阐明温病初起不同类型,区别病位、病情,提示病机趋向,确定治法,我们应当着眼于分析不同证候病机,而不拘泥于概念。 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多见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 (2).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证候,有发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 (3).素体阴虚,伤阴突出,后期尤以肝肾阴亏为著 (4)易出现神昏、痉厥、出血斑疹、内闭外脱等危重证候 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 辨证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1、清泄里热为主 2、顾护阴精 3、透邪外出 热在气分—苦寒清里热 热在营分—清营解毒,透热外出 兼表证---清里兼以解表 四 辨证治疗原则 危重证候治疗: 热盛动血、迫血妄行—斑疹、出血—清热凉血解毒 热盛动风—凉肝息风 热闭心包—神昏—清心开窍 肝肾耗损、虚风内动—滋养肝肾阴精,潜阳息风 五辨证论治(一)气分证治 [治法] 清热宣郁。 [代表方] 栀子豉汤。 栀子——泄热 香豉——宣郁达表 [加减] 口渴甚,加芦根、花粉。兼表证加蝉衣;(“凡气中有热者当用辛凉药剂”)气逆呕吐(吐为郁热重)加姜竹茹;肺失宣降,咳,加杏、前胡、枇杷叶; 胸闷痛,加瓜蒌皮、郁金。 [治法] 清泄膈热 [方药] 凉膈散 栀子,黄芩,连翘,竹叶——清泄膈热,从小便而出; 薄荷——辛凉透邪; 大黄,芒硝,甘草——通腑引热下行(注:有无腑实均可 用,意义在于通泄膈热); [治法]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兼有表证者,佐以疏邪透表。[方药] 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柳宝治)。[方义] 黄芩,苦寒直清胆热; 玄参,咸寒,养阴生津,助阴托邪,“治伏气温 病,当步步顾其阴液”; 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 豆豉,宣发郁热,透热外达。 本方清中有宣,透中有养(阴),育阴不滞邪,清热不伤正。 [附] 黄芩汤《伤寒论》(芍,甘,枣)治少阳病不解,热邪下迫,阳明下利或呕,无透邪之功,且偏酸收甘补。 [加减] ①热郁少阳之经,寒热往来,胸满心烦,加柴胡、栀子,胁痛加郁金。 ②兼表证加葛根、蝉衣、薄荷;表证明显加葱豉桔梗汤(薄荷,甘草,连翘,栀子,竹叶。《通俗伤寒论》) ③胆火上逆,头痛呕吐加龙胆草、竹茹、栀子。 ④咽红肿痛,加牛蒡子,僵蚕。 ⑤津伤明显加生地,石斛,花粉。 [治法] 清热生津。 [方药] 白虎汤。(引《温病条辨》“辛凉重剂,非辛凉轻剂、辛凉平剂所能胜任”。) 生石膏一两,辛寒入肺胃二经,清热解肌,达热出表。 知母五钱,苦寒入肺胃二经,清热养阴。 粳米一合,甘草三钱,保养胃气,合石膏又甘寒生津。 [加减](1)气分热炽,淫热于肝,肝经热盛,筋脉拘急,引起肝风,加羚羊角、钩藤、菊花、僵蚕。(2).伤气,白虎汤加人参,汗泄过多,气津两伤加西洋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西医综合科目试题及答案.doc
- 2003年,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doc
- 2005-,2006_教育心理学(应用)期末试卷.doc
- 2005年,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医学综合笔试部分2).doc
- 200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试题及答案.doc
- 2005年,中医考试试题.doc
- 2005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doc
- 2005人,力资源考试题三级.doc
- 2006临,床执业真题.doc
- 2006年,福建省龙岩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doc
-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临床应用.pptx
- 中学生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对阅读推广策略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化学实验设计为例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中小学生亲子关系改善的心理剧课程设计与实施.docx
- 《校园建筑绿色规划中的绿色建筑设计与环境适应性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消防车课件制作方法视频.pptx
- 小学语文教学中跨文化元素融入与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 《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在市场准入过程中的作用与挑战》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基于人工智能的学生学业预警系统设计与实施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6 《基于生态修复的矿山废弃地植被重建技术对土壤水分保持的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