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课件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ppt

精选课件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第二节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第三节科举制度建立 第四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韩愈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了解识记) 一、西晋的国子学 两晋中央官学均设有太学和国子学。 国子学是西晋在太学之外创办的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276年由晋武帝下令设立,278年确立学官制度。官五品以上的子弟才能入学。 意义:1.国子学的设立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2.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明显。 (一)“四馆” 1.概况:438年,宋文帝下令设立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等四馆。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 2.意义:玄学、史学、文学与儒学并列,是为学制上的一大改革,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实际变化。 (二)总明观 1.概况:470年,宋明帝下令设立,又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学士10人。485年废止。 2.意义:总明观以结构完备的领导机构统领四科,比四馆在管理上更为完善,使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第二节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了解识记) (一)重振儒术 隋文帝:广集儒经,礼聘儒士 隋炀帝:将经典文献加以整理、分类,分为甲、乙、丙、丁四目,分统于经、史、子、集四类,成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正统方法。 唐高祖:“颇好儒臣”,颁布《兴学敕》 唐太宗: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编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准。 (二)兼融佛道 二、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了解识记) 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国子寺,国子寺设置祭酒作长官,专门管理“五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这是我国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书学和算学的的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科学校的多样化。 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唐朝也在中央设国子监,设国子祭酒1人、司业2人、丞1人、主薄1人。 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重点) 隋在国子监设五学,在大理寺设律学。 唐中央设“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二馆” (崇文馆、弘文馆) 、医学、崇玄学等 唐地方官学有经学(府学、州学、县学、市学、镇学)、医学和崇玄学。 地方学校学生毕业考试由长史主持,合格者可以升入四门学,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地方学校的教师除教学外,还有服务地方、推行教化的任务。 唐代学制系统图 四、私学发展(了解识记) 唐朝明文鼓励私人办学 社会上每一种专门学术都有私学传授 农村里设私立小学 特点:私学具有不同层次,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 五、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重点) (一)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国子监专门负责教育事业, 形成了两种教育模式: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列。 (二)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入学制度 学礼制度 教学制度 考核制度 惩罚制度 休假制度 五、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重点) (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四)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五)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六)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七)重视医学教育 (八)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建立 一、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重点) 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其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发展的结果。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到唐代,科举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 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强化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了解) (一)科举考试的程序 考生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乡试(地方) 省试(中央尚书省礼部) 吏部试 (二)科举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通常说的科举是指常科。经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