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前言 我国煤矿主要是井工开采。掘进与回采是两个关键环节。 年巷道总进尺约20000km,84%煤和半煤岩巷,规模巨大,世界第一。 巷道支护是直接影响煤矿安全、产量与效益的关键技术。 巷道支护发展阶段 木棚、钢筋混凝土棚刚性支护阶段 工字钢棚、U型钢棚支护阶段 锚杆支护 起步阶段 高强度锚杆支护阶段 高预应力、强力锚杆支护阶段 一、前言 一、前言 3、高预应力强力锚杆支护 此阶段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1)引进和消化阶段 在引进、吸收和消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集中现场、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等多方面的优势,经过大规模研究和试验,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煤矿条件的煤巷锚杆支护成套技术。 2)推广和提高阶段 国内各大矿区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煤巷锚杆支护的比例已达到30%,少数矿区已超过 80 %。 高预应力联合支护见图。 一、前言 4、巷道支护应达到的理想效果 现代化采煤迫切需要高水平的锚杆支护,适合于不同矿井的具体条件,巷道支护效果良好,巷道保持完好状态。见图。 5、锚杆支护的优越性 1)从支护机理上看,锚杆支护属于“主动”支护,可以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提高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将载荷体变为承载体。在相同生产地质条件下,锚杆支护的巷道围岩变形量比棚式支护减少一半以上。 2)从技术经济上对比,锚杆支护可以节约大量钢材,减少材料运输工作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改善作业环境; 3)保持采煤工作面上下两顺槽和开切眼的畅通,为回采工作面快速推进和安全高产高效、低成本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4)锚杆支护巷道施工简单,机械化程度高,可大幅度降低巷道支护成本,提高掘进速度和生产效率。见图。 二、锚杆及其联合支护理论的发展 锚杆及其联合支护理论的发展过程 传统的被动支护(悬吊)到主动支护 只重视强度发展到既重视强度又重视刚度 复杂困难巷道二次支护、联合支护理论(只提高支护刚度难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要先柔后刚,先让后抗,柔让适度,稳定支护)发展到强力一次支护。 二、锚杆及其联合支护理论的发展 假说: 悬吊理论、组合梁理论、组合拱理论、二次“驼峰”论、最大水平应力理论 (强力支护理论) 锚杆预应力的作用 提高锚杆预应力方法 锚杆锚索等部件以及支护系统的作用 联合支护 二、锚杆及其联合支护理论的发展 1、假说 1)悬吊理论 (1)机理: 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上部稳定岩层上,以避免较软弱岩层的破坏、失稳和塌落,以增强较软弱岩层的稳定性,锚杆所受的拉力来自被悬吊的岩层重量。 (2)缺点: 没有考虑围岩的自承能力,而且将被锚固体与原岩体分开。 (3) 适用条件: 锚杆可以锚固到顶板坚硬稳定岩层。 二、锚杆及其联合支护理论的发展 2)组合梁理论 (1)机理:层状的巷道顶板岩层可看作是以巷道两帮为支点的叠合梁。在巷道层状顶板上安装上锚杆,将锚固范围内的岩层挤紧,增加各岩层间的摩擦力,防止岩石沿层面滑动,同时锚杆本身也提供一定的抗剪力,阻止岩层层间的相对移动,避免各岩层出现离层现象,从而形成类似锚钉加固的组合梁,提高其自撑能力;将巷道顶板锚固范围内的几个薄岩层锁紧成一个较厚的岩层(组合梁);在上覆岩层载荷的作用下,这种组合厚岩层内的最大弯曲应变和应力都将大大减小,组合梁的挠度亦减小。 二、锚杆及其联合支护理论的发展 (2)缺点 将锚杆作用与围岩的自稳作用分开;随着围岩条件的变化,在顶板较破碎、连续性受到破坏时,组合梁也就不存在了。 (3)适用条件 层状地层;顶板在相当距离内不存在稳定岩层,悬吊作用处于次要地位。 二、锚杆及其联合支护理论的发展 3)组合拱理论 (1)机理:在拱形巷道围岩的破裂区中安装预应力锚杆(或破裂围岩整体位移使锚杆受拉)时,在杆体两端形成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如果沿巷道周边布置锚杆群,只要锚杆间距足够小,各个锚杆形成的压应力圆锥体将交错重叠,使松散、破碎的围岩串联在一起,就能在岩体中形成一个均匀的压缩带,即承压拱,这个承压拱可以承受其上部破碎岩石施加的径向荷载。在承压拱内的岩石径向及切向均受压,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其围岩强度得到提高,支撑能力也相应加大。 (2)缺点:一般不能作为准确的定量设计。 (3)适用条件:顶板无稳定岩层。 二、锚杆及其联合支护理论的发展 二、锚杆及其联合支护理论的发展 5)最大水平应力理论 (1)机理:矿井岩层的水平应力通常大于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最大水平应力作用下,顶底板岩层易于发生剪切破坏,出现错动与松动而膨胀造成围岩变形,锚杆的作用即是约束其沿轴向岩层膨胀和垂直于轴向的岩层剪切错动。 (2)缺点:直观性较差。 二、锚杆及其联合支护理论的发展 (强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