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走进古镇时堰
千 年 古 镇 舞 翩 跹
·历史文化名镇时堰镇剪影·
时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
上古时代,这里是东海与黄海之间“扶海洲”的一部分,成陆于7000年前。沧海桑田,几经演变,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
据“开庄遗址”考证,4000—5000年前,时堰一带就有人群密集聚居,日渐形成村庄、集镇。《时堰志》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代至新中国建立之初,时堰一直是周边乡镇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民国元年(1912年),时堰建市,历经17年撤市设区,民国29年(1940年)民国东台县政府和江苏省保安第三旅迁踞时堰,民国30年(1941年)中共苏中区委成立时堰区抗日民主政府。时堰地域最广时辖14个乡、4个镇,包括现在东台市的台南、后港、溱东和兴化市的张郭、戴南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区,直至1958年人民公社化,现在的后港镇、溱东镇仍然归属时堰。
时堰是明末清初里下河地区姜(堰)、曲(塘)、海(安)、溱(潼)、时(堰)五大名镇之一,亦是有名的商埠码头。至清乾隆年间,时堰成为泰州盐运分辖各盐场的淮南四乡之首,辖灶户1900多,灶丁48000余。依镇而过的运盐河,南接长江、北通运河,运盐船只来往穿梭,堰口归帆,商贾如织,商埠重镇之声名远播大江南北。
当时的时堰集镇,东至牛桥,西至虹桥的前街、后街、东市、西场,“汇集南北货,款待东西客”。街西夹河“两岸店家枕碧水,半里长街架六桥”,商铺过百,仅茶社书场就有6爿。虽因年久失修,旧镇改造拆除,但从残存的只砖片瓦中,当年的繁华仍依稀可见。
石头桥、石板街,留下了历代时堰人前行的印记与辉煌;百年古井,百岁银杏,见证了时堰的繁华和光荣。
[字幕
陶庄古石桥 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余年,东台市文物保护单位。
时堰古井 位于井栏巷,井深7米,口阔1米,从古至今,枯水期不枯,洪水期井水高出路面但不溢出,群众称之“神井”。
关于井的传说有二:一说系冯道立所开凿,距今150余年;一说为当年七仙女与董永成婚后,落脚时堰井栏巷谋生,缫丝汲水之井,距今2000余年。
明清石板街 原石板街长500余米,街西、街北聚集商铺百余家,十分繁华。旧镇改造大部分拆除,现仅存百米左右。
双溪古银杏树 高30余米,底部围长近3米,据考证树龄600余年,为张士诚兵败后藏匿在庙里的旧将所栽。
陶庄古银杏树 位于陶庄东王庙旧址,植于清康熙年间,树高30余米,树围1.8米。相传当年侵华日军锯此树修炮楼,锯口流出红色浆水,鬼子兵害怕触怨“神树”,得而幸存。]
穿越4000多年风雨的开庄新石器遗址,不仅是先人留给时堰的一笔无价之宝,同样是留给整个里下河地区的无价之宝,她将东台和里下河地区人类沿革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余年,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逾220年的清代著名水利学家冯道立故居,亦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抢救性保护维修,清朝中期里下河地区建筑风格依旧:西侧的观象台,显示了主人治学严谨与勤勉;正屋横梁上悬挂的清道光皇帝御赐的“孝廉方正”匾额,东侧大门内门楣上清咸丰皇帝御赐的“征辟”牌匾,显耀的不仅是荣耀,更是冯公道立的治学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
故居内“冯道立展览馆”,陈设冯道立先生生平业绩和部分遗物,寄托着后人对先贤的敬仰、敬重、敬慕……
同样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务本堂水龙会所”也是冯道立先生于清道光16年,带头捐大洋二千,倡议淮南包商设立。据资料考证,“务本堂水龙会所”是江苏省清代唯一的民间消防设施和组织。
“务本堂水龙会所”因盐业服务业而立。当时时堰有一景,名“蒲岭连云”。据《时村志》卷八《盐务》记载,“淮南各盐场盐包俱取于此”。蒲和蒲包,容易引发火灾,百姓深受其害。水龙所(当时百姓又称水龙局)建立后,有歌谣唱曰:“水龙局,防火烛,水火平安都享福,蒲堆草房不用愁,再不听见有人哭”。冯道立先生关注民生,造福乡梓之情,可见一斑。
走进时堰,犹同走进历史的隧道。明代杨公堤、明清石刻石鼓、陶庄陈因仓、陶庄丁家宗祠、冯道立墓、都天庙、龙王庙、大悲庵、慈善堂、百年老浴室,无一不凸现出时堰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
[字幕
杨公堤旧址 明成化15年(1479年),监察御使杨澄带领民工疏浚运盐河,修筑运盐河堤,后人念其功绩,称之为“杨公堤”。
陶庄陈因仓 始建于清康熙45年(1706年),距今300多年。用于积谷防荒,救济百姓。
文贞义学旧址原为都天庙道光14年(1834年)在此创办文贞义学后改称安定学堂,1916年在此址创办时堰市第一小学。
丁家宗祠 建于清光绪5年(1879年)距今129年
冯道立墓 占地1200平方米、东台市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时堰境内宗教文化十分发达。除却道观、庵堂,仅寺庙就有40多座,其中以都天庙香火最盛,覆盖周边十乡八镇。都天庙建于清乾隆2年(1737年),占地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