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增味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品增味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考.

食品增味剂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考 蒋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轻工食品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25) 摘要:增香剂和增味剂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相当广泛,各式各样的食品和饮料,都或多或少地添加有增香剂和增味剂。目前,增香剂和增味剂的工业呈现高度两极化,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新闻报道对市场存在的食品增味剂的种类、特点、研究现状、呈味机理、理化特性及应用范围进行综述,泛谈食品呈味剂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食品呈味剂;理化特性;研究现状;研究前景 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and?the Thinking of Development About the Food Flavoring Agent? JIANG Jun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25,China) Abstract: Flavoring agent is widely used in food industry, all kinds of food and beverages, are all more or less add flavoring agent. At present, flavoring agent industry is highly polarised,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d news reports on the market of food flavoring agent types,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status, the taste mechanism,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were reviewed, mainly refer to food taste development prospect. Key words:Sweetening age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Reseach status; Research prospects 食品增味剂全称为食品风味增强剂, 又称鲜味剂,是指具有鲜美的味道, 可用于补充或增强食品风味的一类物质[1]。广义上讲,呈甜、酸、苦、辣、咸、鲜、凉等味的调味物质都属于增味剂,但在我国增味剂历来是指鲜味剂,即指能够强化或补充食品鲜味为目的的增味物质。食品增味剂能引发食品原有的自然风味, 是多种食品的基本呈味成分。目前, 我国批准许可使用的食品增味剂主要有 L- 谷氨酸钠 ( MSG) 、5′- 鸟苷酸二钠 ( GMP) 、5′- 肌苷酸二( IMP) 、5′- 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L- 丙氨酸、甘氨酸, 以及动、植物水解蛋白( HAP、HVP) 、酵母抽提物( Yeast extracts) 等。食品增味剂是一类重要的食品添加剂, 在现代食品工业的新品研发和快速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增味剂生产现状 从 1908 年日本科学家证实谷氨酸及其盐类具有鲜味并于 1910 年成功采用水解法实现谷氨酸的工业化生产以来,增味剂发展到现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所开发的增味剂品种繁多,按照化学成分有氨基酸类增味剂、核苷酸类增味剂、有机酸类增味剂和复合增味剂四大类。按照来源还有水解动物蛋白和酵母提取物。 1.1氨基酸类 这类鲜味剂中最主要的是L-谷氨酸钠(MSG),俗称味精。氨基酸类鲜味剂除谷氨酸钠以外,还有L-丙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及蛋氨酸等;天然L-口蘑氨酸及 L-鹅膏覃氨酸的鲜度比谷氨酸钠的鲜度大5至10倍。各种氨基酸有其独特的风味,DL-丙氨酸增强腌制品风味,甘氨酸有虾及墨鱼味,蛋氨酸有海胆味[3,5]。 1.2 核苷酸类增味剂 具有鲜味的核苷酸类有肌苷酸 ( IMP) 、鸟苷酸( GMP) 、胞苷酸( CMP) 、尿苷酸( UMP) 、黄苷酸( XMP)等。5′- 鸟苷酸和 5′- 肌苷酸是最主要的呈味核苷酸。核苷酸类增味剂通常与谷氨酸钠配合使用。水溶液中含有 0.012 %- 0.025 %的 5′- 肌苷酸就具有呈味作用, 而且它与谷氨酸钠、5′- 鸟苷酸钠混合使用时更具有相乘效果, 能给鲜味以持久性、宽广性、产生丰润的感觉。目前市场上的 5′- 呈味核苷酸( I+G) 是 5′- 肌苷酸钠与 5′-鸟苷酸钠各 50 %的混合物, 它对谷氨酸钠的增味应为各 1/2 的相加作用[4-5]。 核苷酸类增味剂均属芳香杂环化合物, 结构相似,都是酸性离子型有

文档评论(0)

sa43sad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