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大鼠呼吸道、肠道微生态变化研究.docVIP

哮喘大鼠呼吸道、肠道微生态变化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哮喘大鼠呼吸道、肠道微生态变化研究.doc

哮喘大鼠呼吸道、肠道微生态变化研究   摘要:目的 从微生态角度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机制。方法 选取SPF级Wistar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哮喘模型组。采用1%卵白蛋白超声雾化吸入建立哮喘模型。建模成功后取肺泡灌洗液及肠粘液进行菌落计数及细菌种类检测。结果 哮喘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肺泡灌洗液中需氧菌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大鼠呼吸道菌群及肠道菌群均发生变化,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提供部分微生态学实验依据。   关键词:哮喘;动物模型;肠道;微生态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增加趋势,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呈更为显著的上升趋势[1]。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感染是诱发哮喘的危险因素[2,3],肺与大肠相表里,最早源于《内经》肺与大肠相合的论述。中医认为,肺与大肠通过经脉联系,一阴一阳表里相对,脏腑阴阳表里相偶[4]。故本文通过建立哮喘动物模型,研究模型大鼠的呼吸道及肠道微生态变化,观察微生物种群分布差异及菌群活性在哮喘发病中的相互关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选取SPF级Wistar大鼠30只 (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00±20)g,雌雄各半,分笼并常规饲养。   1.2造模方法 30只大鼠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模型组每只大鼠均于实验的第1d、第8d和第14d共3次在腹腔分2点注射含15 mgOVA和10mg Al(OH)3的生理盐水1ml,于致敏第15d,每日以1%卵白蛋白生理盐水对动物放入自制的密闭有机玻璃箱中进行超声雾化吸入,连续激发3d,正常对照组予生理盐水代替抗原进行致敏和激发。   1.3肺泡灌洗液实验 第19d两组大鼠处死后开胸分离气管及肺脏,夹闭右主支气管,以0.9%生理盐水3 mL灌洗左肺,抽出1.5 mL左右,共灌洗3次,收集支气管灌洗液4~5 mL左右。将BALF于4℃离心,取上清液待检测。   1.4肠黏液采集 取靠近回盲部15cm的肠段,平铺于滤纸上,纵行剖开,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肠腔表面,用载玻片轻刮黏膜表面黏液置EP管内,加入0.5 ml 0.01 mol/LPBS充分混匀,1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置4℃冰箱待测。   1.5微生态检测 菌落计数: 计数培养皿表面的菌落数并乘以稀释倍数,得到菌落形成单位(CFU)数据。由于数据较大,将此原始数据转换成对数值,完成统计运算。   种类鉴定:根据细菌形态学、菌落、菌细胞和菌落形态、染色性及生化实验鉴定。   2结果   2.1小鼠肺部微生态比较结果 通过对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菌群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哮喘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哮喘组的需氧菌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组(P=0.000),厌氧菌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3),真菌显著多于对照组(P=0.000),见表1。   2.2小鼠肠道微生态比较结果通过对小鼠肠粘液菌群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哮喘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哮喘组的需氧菌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组(P=0.000),厌氧菌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0),真菌显著多于对照组(P=0.000),哮喘组的双歧杆菌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3),而两组大肠杆菌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268),见表2。   3讨论   正常状况下,机体与正常菌群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微生态平衡,常驻菌与宿主的微环境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5]。一旦这种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就有可能导致机体疾病的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哮喘状态下,大鼠的肺部和肠道菌群变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整体表现为需氧菌增多,厌氧菌减少,真菌增多的表现形式,而肺部的菌群变化与肠道的菌群变化具有相似性,也体现了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病及肠的理论观点。   由此可见,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发病中不仅出现了呼吸道均群的失调,同时肠道菌群也发生了紊乱,因此,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同时重视对肠道菌群平衡的调整也可能起到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antos MA, Fernandes AL, Amorim MM, et al.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severe asthma described in a public health directive regulating the free distribution of medications for the maintenance treatment of asthma[J].J Bras Pneumol,2009,35(4):310-317.   [2]P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