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贸企业员工飞单问题的法律分析及方案建议书.doc

关于外贸企业员工飞单问题的法律分析及方案建议书.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外贸企业员工飞单问题的法律分析及方案建议书

关于外贸企业员工飞单问题的法律分析及方案建议书 客户:xx市xx贸易有限公司 客户的需求:客户向我所进行咨询,希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员工私下飞单的行为。 因行文时我所暂未正式与xx市xx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沟通,xx公司的实际情况我所并不了解,为此下文并非针对xx公司作出,仅针对一般外贸公司普遍存在的飞单现象,如xx公司实际情况与文中分析情况有所出入,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相关分析及方案进行调整。 本人通过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案例,对一般的员工飞单行为进行了法律分析,并且透过互联网搜索针对外贸员工飞单行为的分析及处理的文章作为参照作出下文的法律分析及方案建议。 一、飞单的类型 所谓飞单是指员工在获得客户的需货信息后不向企业汇报而交给第三方履行,从中牟利或者是虽然由企业进行供货但员工以瞒报价格的方式侵吞部分货款的行为。 一般而言,员工的飞单模式有两种: 模式A:员工将客户的需货信息不交由其所在的企业履行。 此种模式的飞单又可以细分为两种方式: a、员工直接将客户的需货信息转售给第三方,直接由第三方履行,员工获得好处费; b、员工在获得需货信息后自己完成交易。 模式B:员工在获得客户需货信息后仍交由其所在企业履行,但利用职务便利,向企业以低于成交价汇报交易信息以赚取差价或者利用职务便利,将相关交易所得据为己有。 二、飞单行为所涉及法律关系及后果分析 无论属于那种模式的飞单行为,都将对其所在企业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 (一)模式A的飞单行为的法律关系及后果分析 在模式A的飞单行为涉及三方主体:客户、企业以及供货第三方。此种模式下客户是希望由企业供应货物,但实际由第三方(包括员工自身)供货,又或者是客户透过员工的介绍直接与第三方达成交易。 1、客户、企业与供货第三方的关系分析 (1)若客户直接与第三方达成交易,则员工在当中是充当了一个相当于中介的角色,企业一方除了会存在一定的期待利益损失外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影响,此处不作详述; (2)但如果是客户认为企业是供货方的情况下,企业方除既得利益损失外还可能存在为货物的瑕疵或造成损害进行赔偿的风险。 虽然实际交易方是客户与第三方,但客户确信货物是由企业提供往往是由于员工提供了一定的材料(比如企业的介绍信、盖有企业印章的空白合同等材料)使客户相信企业一方是供货方,此种情况下如果货物本身存在瑕疵或对客户造成侵害的情况下,客户可能会持相关材料向企业方索赔,相应的赔偿责任很有可能直接会落到企业身上。 尽管企业方可以主张实际供货方为第三人,但由于员工在职务上拥有便利,可能为了使客户信服而向客户提供了诸如企业介绍信、空白合同或者是伪造的相关材料,使得其行为构成表见代理,则客户可以主张企业一方为买卖合同关系中的当事人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员工飞单行为的法律分析 无论是员工接到客户的需货信息后是介绍给第三方履行还是自身履行,均可能构成侵犯商业秘密,如果飞单行为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更可能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这当中具有争议的问题是飞单行为是否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1)商业秘密的范围 所谓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将商业秘密定义为“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将生产工艺、配方、贸易联系、购销渠道等当事人不愿公开的商业情报纳入到商业秘密的范围;《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对商业秘密进行了不完全列举,明确包括“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等信息”。 根据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知道“贸易联系”、“购销渠道”、“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等经营信息是我国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的商业秘密范畴。 (2)关于员工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获得的客户需货信息的法律性质分析 员工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开发的客户或客户向企业提出的需货信息属于商业秘密。原因在于: ①员工执行职务的过程中获得的客户需货信息属于不为公众知悉的企业信息。 员工在任职期间获取客户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提供的平台以及资源,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其主动去获取相关行业的商业情报、交易机会理属职务行为,获得的相关信息理应归企业。 另外,只要员工本身获得相关信息的时候,相关信息就相当于企业已经知晓。员工是代表企业出外开拓市场、洽谈业务,其相当于接受企业的全权授权与客户商谈交易事宜,员工执行职务的行为就是企业的行为,员工所知悉客户需求信息即已归属于企业。 客观上因员工开发的客户信息或者客户主动提供的需货信息,第三人均无法从公知途径获取,因此该类信息并不为公众所知悉; ②客户需货信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