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梭菌治疗炎症性肠病__培训课件.ppt

丁酸梭菌治疗炎症性肠病_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B I O C O D E X - copyright * B I O C O D E X - copyright * B I O C O D E X - copyright * B I O C O D E X - copyright * 把普通IBD、UC和CD看成相对独立的疾病 1 认为病因环境因素:快餐食品增加CD、UC的发病率。有研究报道IBD发病率的增高与冰箱的普及具有一致性,可能是由于食物在冰箱内保存,某些嗜冷细菌大量繁殖,具有基因易感性的人通过进食嗜冷细菌(如耶尔森菌)而致病。【1】 2 欧美发病率超过亚洲【2】 3 炎症性肠病已成为中国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也是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且患者多为青壮年 4 有中国人人出差法国会患UC,但回国后缓解【3】 5 1996年国际IBD会议认为IBD有基因易感性和遗传特质性,并将饮食、吸烟、产期事件、阑尾切除术、口服避孕药等列为诱发IBD的危险因素。种族差异(黑人的发病率仅为白人的1/3、犹太人比非犹太人高3~5倍),单卵双胎高于双卵双胎,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高,其配偶发病率不高【4】 6 认为病因可能有感染因素:许多病毒和细菌(例如麻疹病毒、副结核分枝杆菌)已推测为启动因子,但尚未查出肯定的与致病有关的病原体。结肠炎的鼠模型显示,无微生物环境不发生肠炎,当肠道重新暴露于正常的菌群状态,则可触发肠道炎症。 用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或用促生态剂能使IBD缓解,提示正常的肠道菌群可能是IBD的催化剂。 【5】 7 实践者感觉一般国内益生菌没有正向作用。反而有可能加重症状倾向。【6】 8 治疗使用抗炎药物 9 二、学术界流行的IBD的研究观点 二、学术界流行的IBD的研究观点 1、治疗方法(对症抗炎) 2、治疗药物【美沙拉嗪或柳氮磺胺吡啶SASP 或5-乙酰水杨酸5-ASA】 3、对现有治疗的批判:仅仅对症治疗,再讨论不合适的药物用何等剂量以及多长时间治疗没有意义 把普通IBD、UC和CD看成相对独立的疾病 普通IBD、UC和CD是从轻到重的一种病的进展过程 环境因素:快餐 快餐中纤维素(丁酸梭菌代谢原料)缺乏导致丁酸合成不足。 欧美发病率超过亚洲 丁酸梭菌是亚洲优势菌群,是长期的生活习惯使然。【11】 IBD已成中国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随着生活习惯改变,纤维摄入减少,导致丁酸梭菌代谢底物(主要为纤维素)不足,产生丁酸不足;卫生条件提高,阻止丁酸梭菌进入体内,导致丁酸合成不足。 有人出差法国会患UC,但回国后缓解 发达国家饮食缺乏纤维素,另经长期生活习惯改变,外界环境丁酸梭菌减少。 基因易感性和遗传特质性;饮食、吸烟、产期事件、阑尾切除术、口服避孕药。种族差异,单卵双胎高,一级亲属发病率高 所谓的遗传性可能是子代和父代的生活习惯(卫生条件高、纤维素摄入少)接近所导致,而不是染色体遗传导致;所谓的吸烟、产期事件或阑尾切除术、口服避孕药可能都导致了体内丁酸梭菌的减少。黑人低于白人可以理解为白人卫生条件高和纤维摄入少;一级亲属发病率高可以理解为生活习惯接近。 感染因素:许多病毒和细菌推测为启动因子。 所谓的“正常菌群”中都含有一定比例的致病菌,其中致病菌产生的毒素会对肠粘膜造成损害,诱发IBD,而绝不能说”正常的肠道菌群是IBD的催化剂”,因为若按此推论,所有人的风险都是极高的。 实践者感觉一般国内益生菌没有正向作用。 国内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乳酸菌。对于受损的肠粘膜,乳酸过多反而会腐蚀肠粘膜而延迟愈合,但丁酸梭菌会将乳酸代谢成酸性更弱的丁酸,没有腐蚀性,而且又提供了肠粘膜修复过程中的能量。 治疗使用抗炎药物 单纯的对症抗炎治疗只能暂时抑制粘膜炎症而不能使粘膜重新生长。 三、对现有IBD观点的纠正 三、对现有IBD观点的纠正 有意义的治疗:丁酸灌肠(改良:缓释剂?)仍然解决不了所有病变位置的问题。 四、米雅的作用机制、适应症 酪酸梭菌M-588菌株特点 人体原籍菌(回肠+结肠);也存在于动物肠道和土壤中 内生芽孢,G+杆菌,严格厌氧菌,主要释放丁酸(酪酸) 最佳繁殖条件 无氧环境 温度:35-37℃、PH值 4.5-7.5 营养来源:葡萄/果糖、乳/蔗/麦芽糖、淀粉/纤维素、SCFAs 主要代谢产物为丁酸 微生物特性:内生成芽孢 耐受胃酸、胆汁、胰酶 pH=1.0 或 Ph=9.8条件下仍然存活 显微鏡照片(杏林大学医学部) Source: 宫入菌剂研究所报 1959;1:154-157 米雅作用机理 (1)直接刺激肠粘膜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 (2)营养和能量肠粘膜上皮细胞,恢复肠粘膜的形态 和功能,促进二糖酶的产生; (3)酸化肠腔,降低结肠腔内PH值,促进有益菌的繁殖; (4)抑制致病菌,减少其增殖和产生毒素; (5)促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