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组第三十七节动词的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D组第三十七节动词的发展

第三十七节 动词的发展 1动词前加成分 1.1 爰 曰 言 “爰”[?iwan]、“曰”[?iwat]双声 寒月二韵对转 Eg.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诗经邶风击鼓》)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诗经大雅抑》)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小雅采薇》) “爰” [?iwan]、“言”[??an]同属喉音 叠韵 Eg.爰采麦矣,沫之北矣。(《诗经庸风桑中》) 彼汾一方,言采其丧。(《诗经魏凤汾沮洳》)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音韵的关联反映出相同的语法意义 1.2 聿 遹 “聿”、“遹”同音,[diw?t] 同属余母 Eg.聿求元圣。(《书经汤诰》) 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诗经大 雅文王有声》) 联绵字“聿皇”、“遹皇”,可见“聿”、“遹”又属云母 [?iw?t],与“爰”[?iwan] “曰”[?iwat]都双声 音韵的关联可推它们也是动词的前加成份 “遹”不仅作动词前加成分 Eg. “遹骏有声”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指遵循祖先的声望和传统。“遹”, “遵循”的意思 2动词后加成份 2.1 思 止 同属齿音 叠韵 Eg.亦既见止,亦既见止,我心则详。(《诗经召南 草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小结:动词的前加成分与后加成分是否是词头、词尾,须进一步研究 3现存动词词尾发展史 3.1 得 3.1.1 汉代 动词性质 “获得”义 现仍留存 Eg. 《嵇康养生论》:“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 不死可以力致者。” Eg.取得 获得 3.1.2 唐代 已经开始虚化 “达到行为的目的;达成” 义 用法 同倒装的“能”,且“得”、“能”可通用 Eg. 白居易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为此湖。” Eg.《季布骂陈词文》:“不问未能谘说得,暨闻垂问即 申陈。” 开始虚化的“得”与动词间可以被“不”或“未” 隔开 Eg. 《天边行》:“天边老人归未得。” 3.1.3 唐代 词尾“得” 从虚化的“得”发展来 性质一 递系句的动词词尾 表示造成某种情况 性质二 紧缩句的动词词尾 宋代 性质三 能愿式的动词词尾 表示达到某种目的 Eg.旂下依依认得真。(《季步骂陈词文》) 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 (《八相成道变文》) 若不融,一句只是一句在肚里,如何发得出 来?(《朱子语类四纂卷二》) 小结1: 凡句中包含着两次连系,其初系谓语的 一部分或全部分即用为次系的主语者,称为 “递系式”。 “紧缩句”指复合句的紧缩,就是把相关的两件 事硬凑在一起,不一定用连系词。复合句的两 个构成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 “能愿式”指通常在普通结构里,末品是修饰次 品的;在特殊结构里,末品只是比次品更次一 等,不是修饰次品的。 小结2: 以上三种性质的“得”来源同:动词“获得”义 虚化“达成”义 虚化为动词词尾 紧缩式的“得”后可用句子形式,表夸张 Eg. 煞得很厉害,以致魂惊胆落 递系式和能愿式的“得”同源,所以同一结构形 式有两种不同意义,与现代的能愿补语和结果补 同 Eg. 完成得好 “得”的写法现在宽泛上讲,可写成“的” 4形尾 4.1 了 4.1.1 先秦 “缭绕”义 与完成貌“了”无关 Eg.“了戾” 4.1.2 魏晋后“了解”义 假借“缭绕”义的“了”的形式 Eg.《尔雅序》:“其所易了,厥而 不论。” 南北朝 最常见 Eg.佛家的“了悟” 今天 “了解”的构成成分 与完成貌“了”无关 4.1.3 汉代 “终了”、“了结”义 与完成貌“了”有关 假借“缭绕”义的“了”的形式 先于“了解”义的“了” Eg.《广雅训诂》:“了,讫也。” 晋代 常见 Eg.《晋书傅咸传》:“官事未易了也。” 唐诗 逐渐虚化 紧贴动词后,很像形尾,但仍不是 仅表示行为的完成,明显有“完

文档评论(0)

hagoul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