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地球构造观 50317+50311小组 主讲:汤廉超 成员:李东东、高旭和、张鹏、童仁剑、汤廉超 地质学新进展 岩石圈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变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 通过哪些现象可以认识岩石圈的垂直变位? 岩石圈的水平变位是怎样被认识的? 为什么板块构造学说在20世纪中叶出现?它依靠的基础是什么? 有哪些因素在影响岩石圈板块的运动?解释这些运动遇到了什么难题?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地球构造观 地质学新进展 地质学新进展 影响因素 板块驱动力来源=力学机制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迄今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板块构造基本上是运动学理论,主要描述了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特征,没有明确确定驱动或承载板块运动的力源。故至今还未有一种理论能够准确地解释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 地质学新进展 板块运动 外生力源 内生力源 银河系对太阳系的向心力 固体潮 陨击诱发 力 学 机 制 地幔对流模式 地幔柱模式 浮动模式 重力机制 地质学新进展 外生力源—银河系对太阳系的向心力 地球作为天体中的一员,遵循万有引力定律,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宇宙中其它天体的作用力。板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结构单元,其运动规律应该受到天体运行规律的影响。地球是一个开放性体系,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员与宇宙空间进行的能量交换。 地质学新进展 银河系对太阳系的向心力 论据 1、 蔡东升根据地球上存在的突变事件以及地球在演化过程中其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以及造山运动周期与银河系对太阳系的向心力的周期改变有关。 2、现代天体物理模式的观察和计算表明 140Ma 和 360Ma 时太阳系受到银河系的向心力为极大值,而这基本正好对应着侏罗纪和泥盆纪两次大的板块聚合一离散转换期,前侏罗纪的联合古陆,侏罗纪开始解体。 地质学新进展 外生力源—固体潮 在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下,固体地球产生的周期形变的现象。随着作用点的位置不同和日、 月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变化,引潮力的大小、方向也发生改变。受固体潮的影响, 地面不停的变形。 地质学新进展 固体潮 论据 1、赤道附近的质点受到的固体潮力的大小在时刻变化。但在两极和两极附近的很大面积的地区受到的固体潮力的方向大致是不变的,而板块的运动也具有稳定的持续性和同向性,李成认为固体潮力可能就是使板块运动的力源之一。 2、现代天体物理模式的观察和计算表明 140Ma 和 360Ma 时太阳系受到银河系的向心力为极大值,而这基本正好对应着侏罗纪和泥盆纪两次大的板块聚合一离散转换期,前侏罗纪的联合古陆,侏罗纪开始解体。 地质学新进展 外生力源—陨击诱发 地球是宇宙大体系的一分子,尤其是太阳系内部小行星对于地球的撞击作用对于固体地球表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这是一种立足于太阳大系统,或者说是宇宙大系统的动力学工作假说。 地质学新进展 陨击诱发 论据 岩石圈,作为很薄的地球表层,发生板块运动,产生显著的差异应力,造成较强的构造变形,很可能是地球内部演化和陨石撞击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热点,很可能是陨石撞击作用诱发而形成的,陨石撞击诱发假说与地幔对流共同作用。 地质学新进展 ★ 地幔对流 起源于深部的热扰动使地幔底层物质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强,在热梯度的驱动下,受热的高温低粘度物质向热边界层最低处汇集,然后随着温度升高而形成地幔上升流。 地幔内大规模各向异性的存在 地质学新进展 1、对流只发生于软流圈,对流的方式可能是整体对流(地震学、地球动力学研究),也可能是两层或多层对流(地球化学研究)。 ?地幔对流不同的看法 规模、深度、方式 新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和岩石地球化学等许多成果所证实 地质学新进展 2、对流应涉及整个地幔,热源来自地核供给。 软流圈薄而黏度大,不能带动岩石圈的板块运动。 地幔与地核之间热的产生与转移,尚不清楚。 地质学新进展 全地幔对流 如果660 km界面是化学成分差别,从而造成密度差别达2%以上,则俯冲板片不能穿透该界面,对流将是分层的;但如果是相变界面,最终俯冲板片可以穿透该界面,对流将囊括下地幔。实验室高温高压研究表明了660 km界面的相变性质。 论据 软流圈与下地幔间的过渡层 地质学新进展 分层地幔对流 大洋中脊、火山岛弧、大洋海岛玄武岩和大陆溢流玄武岩它们可能位于不同板块内但同类熔岩的同位素特征具有显著的相似性,不同类岩石则显著不同。这一显著的规律性最简单直接的解释,就是地幔存在起码两个以上化学成分不同的源区:亏损了的地幔和未亏损的地幔。 论据 地质学新进展 1、地幔物质黏度太大,难以发生对流,近代估算结果表明,地幔黏度为10的21次方Pa·s,且相当均匀 2、地幔还存在分层的不同认识 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