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疗药物所致肝毒性及其处理
化疗药物所致肝毒性及其处理
9 j2 R! H6 G, ~. B; t3 G化疗的毒副反应很多,大家关注的往往是骨髓抑制,对肝肾毒性并不十分关注,实际上,细胞毒药物的肝脏毒性也是需要格外关注的。这里介绍一下这方面内容。 [2 a+ c9 K8 i* O9 | ]( Q I7 O ~5 D! T
化学药物治疗即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药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抗肿瘤药正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向新型的靶向药物发展。但是在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抗肿瘤药的毒性作用仍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因素。肝脏作为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易受到抗肿瘤药的损害。患者在应用抗肿瘤药的过程中,可因抗肿瘤药导致的急性或慢性肝脏损害而影响生存质量和存活率。/ k/ ~( i; g+ b. y, J5 D* F( w/ Z2 b; W0 L肝毒性的发生机制 5 u d( T- b5 X) b( Z+ [2 n+ l$ k% N3 j+ H/ m肝脏是许多抗肿瘤药代谢的重要器官,部分抗肿瘤药及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变性、甚至坏死及胆汁淤积等改变。抗肿瘤药所致的肝损害可分为急性和慢性2 种。急性肝损害较为常见,为抗肿瘤药或其代谢产物的直接作用所致,通常表现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或血清胆红素升高(黄疸)。在化疗中和化疗后1 月内均可发生,以化疗后1 周内多见,发生时可有实验室检验指标异常,但近一半病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慢性肝损害如肝纤维化、脂肪性病变、肉芽肿形成、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多由长期用药引起。# l5 s d( s6 t9 l+ _1 o8 b x, y; @/ R肝毒性的发生机制 P# Z8 G: f4 E3 z: K6 f S B2 D2 G- ]6 b: } O2 [; _肝损害的发生率和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所使用的化疗药物种类及化疗方案。(2)化疗药物的给药方式,如肝动脉内注射抗肿瘤药,比静脉给药更易引起化学性肝炎、肝功能损害。(3)患者自身因素,如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史、肿瘤侵犯肝脏(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患者,发生肝毒性的几率增加。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抗肿瘤药时更需注意。即使在治疗前肝功能完全正常的病例,也可因抗肿瘤药的给予而使HBV激活增殖,并可致肝炎病情加重。目前,从预防的观点考虑,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建议采用拉米夫定预防治疗,并在化疗过程中监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 f% T* I# a2 D0 Z; q0 e5 i8 G1 d0 K/ P# S+ O# i: I9 }- Y# G肝损害诊断标准 O2 C8 l+ P7 p, U* Y! r+ t+ Z% j; a4 {$ E$ X( F①肝损害大多出现在用药1~4 周内,但也可用药数月后出现肝病表现,少数药物潜伏期可更长;②初发症状可能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③周围血液中嗜酸粒细胞>6%;④有肝内胆汁淤积或实质细胞损害等临床和病理征象; ⑤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移动试验阳性;⑥肝炎标志物阴性;⑦偶然再次给药后又发生肝损害。凡具备上述①加上②~⑦条中任意两项即可考虑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4 F M; J3 q9 c9 x- J7 D4 S$ r+ p7 [7 q( e肝损害诊断标准% O C- R, V+ b) h P根据国际共识会议意见,损伤类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丙氨酸转氨酶(ALT)2 倍正常值上限(ULN)或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ALP)≥5;胆汁淤积型:碱性磷酸酶2× ULN 且ALT/ALP≤2; 混合型:ALT 和ALP 均>2× ULN 且ALT/ALP 介于2~5 之间。损伤程度:ALT 达(2~5)× ULN,总胆红素(TBIL)正常者为轻度肝损伤; 单项ALT 上升达(5~10)×ULN 或ALT<5×ULN,但TBIL 达(2~5)×ULN,为中度;ALT5× ULN,TBIL5×ULN 为重度。) ^- r/ \9 R; h$ V; O2 x4 [+ J6 M5 e; T v( l/ p具有肝毒性的抗肿瘤药 C8 U! v% P2 u7 X1 `9 W0 T d具有明显肝损害的药物主要有: 环磷酰胺(CTX)、亚硝脲类药物如卡莫司汀 L; X: w) R6 m8 T9 y1 p(BCNU)、 甲氨蝶呤(MTX)、6- 巯基嘌呤(6- MP)、阿糖胞苷(Ara- C)、放线菌素D、 依托泊苷(VP- 16)、长春新碱(VCR)、达卡巴嗪(DTIC)、甲基卞肼、 左旋门冬酰胺酶(L- ASP)等。- d$ \# _) J, ^+ s; z: D, R. g7 X具有肝毒性的抗肿瘤药1 Y6 ] _; w4 ?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