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疗环境下的电磁辐射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类电子设备在给人类创造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把人类带进了充满电磁辐射的环境中。由于电磁辐射危害人体健康,它已成为继水、空气、噪声之后的第四大环境污染,并已被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列入必须控制的污染。我国环保部门也已于1999年5月正式告知新闻界:电磁辐射对机体(人体)有危害。
一、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机理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机理主要有致热与非致热效应。
致热效应是指高频率、高强度的电磁辐射会引起人体局部温度升高、人的皮肤灼热,眼白内障,皮肤内部组织严重烧伤和致死等。
非致热效应是指当微波照射强度低时,体内微弱电磁场失去平衡,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如烦躁、头痛、记忆力减退、神经错乱以及心脏功能衰竭等)。主要通过长期的累积效应诱发疾病。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机理分为三种:
1.宏观致热效应
当人体吸收的电磁波功率密度在10mW/cm2时,可导致人体全部或部分温度升高,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不可恢复的伤害,如:眼睛产生白内障、男性不育;当功率为1000W的微波直接照射人时,可在几秒内致人死亡。
2.微观致热效应
当人体吸收的电磁波功率密度在(1~10)mW/cm2时,导致人体器官内的细胞或组织器官的部分病变。
3.非致热效应
当人体吸收的电磁波功率密度在1mW/cm2以下时,电磁波的电场或磁场与人体组织和细胞作用而引起非致热效应。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损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神经系统———人体反复受到电磁辐射后,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方面的功能发生变化。如条件反射性活动受到抑制,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降低、局部性血室传导阻滞、消化不良等。
感觉系统———低强度的电磁辐射,可使人的嗅觉机能下降。
免疫系统———我国有人初步观察到,长期接触低强度微波的人和同龄正常人相比,其体液与细胞免疫指标中的免疫球蛋白降低,T细胞花环与淋巴细胞转换率的乘积减小,使人体的体液与细胞免疫能力下降。
内分泌系统———低强度微波辐射,可使人的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紊乱;CRT、ACTH活性增加,内分泌功能受显著影响。
遗传效应———微波能损伤染色体。
动物试验已经发现:用195MHz、2.45GHz和96Hz的微波照射老鼠,会使4~12%的精原细胞骨形成染色体缺陷,引起智力迟钝、寿命缩短。
二、流行病学调查
有关部门曾对工龄在15年左右,长期接触微量射频辐射的人群自行流行病学调查,测试组和对照组各150人,测试项目包括:免疫水平、妇科疾病、心电图及自述性询问,测试结果表明,测试组前3项临床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40%、20%和10%,通过自述性询问,多数人反映常年伴有头晕、乏力、烦闷易燥。且测试组发生感冒、脱发、白血球偏低、女性生理周期失调,甚至患白血病、癌症的几率都高于一般人群。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曾对微波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作了两年半时间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在微波场强为(50~100)μW/cm2环境中的作业人员,普遍出现视力疲劳、眼不适、眼干等现象,视力下降发生率为35.13%。
某医院曾对425例职业照射和132例非职业照射人员进行了生化指标和生理指标对照分析。生化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强度辐射组与对照组生化指标结果比较
见论文集28页
生化测试结果表明:谷丙酶ALT、血糖GLU,试验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AST、ALP和BUN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微波辐射强度增强而递增,有明显差异。谷草酶AS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骨骼肌和肾脏中,碱性磷酸酶ALP体内含量较高的器官为肝脏、肾和骨骼,而BUN主要反应肾脏的功能。从以上各种酶的组织分布和实验结果判断,电磁辐射对心脏、肾脏、肝脏、骨骼等组织器官的损伤比较大。
通过进行心电图、B超、眼科、内外科和自诉等生理指标检查,发现: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记忆力衰减、失眠、胸闷、心悸、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心搏输出量减少等自觉症状的发生率随电磁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增高。试验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强度电磁辐射自觉症状发生率比较
见论文集29页
全国首例电磁伤害案,孕妇受辐射女儿成伤残。据某网站报导,某检测仪器有限公司一职工的女儿一出生就患有多种疾病,20年来无法正常生活。由于夫妇身体都很健康,逐渐把怀疑的目光转到了办公室周边近距离3台LWF-B等离子体低温灰化辐射仪器上。该女工自怀孕到分娩一直暴露在等离子体低温灰化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环境中。分娩后女儿体质极差,被医院确诊发育不良,并于1992年7月做了右肾切除手术,导致伤残。多年来,一直没有放弃寻找造成女儿多病的原因,通过媒体对电磁辐射的报道,查找相关专业书籍,随即向法院提交了公开出版的20多种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科普文章和专业论文,以证明女儿所患泌尿系统畸形、突性心动过速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一种钢铁综合废水浓盐水的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组合方法与系统.pdf VIP
- 《碳中和管理体系 要求》(征求意见稿).pdf
- 医院银行存款管理制度.docx VIP
- 新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组合图形面积”单元试卷 .pdf VIP
-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全册教学课件.pptx
- 《工逆向工程与增材制造》课件——17. Geomagic Design X 草图建模方法 .pptx VIP
- 海姆立克急救法-(精).ppt VIP
-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同步练习.docx VIP
- 2025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考核理论知识题库40题及参考答案1套.docx VIP
- 在线网课学习课堂《兵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单元测试考核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