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医文化与养生
前段时间听广播,偶然听到中国之声有个国学堂的节目在讲《黄帝内经》,觉得其中一段导引说得很好,“洞见意识底层,诠释上古时期的生命哲学。中医之学不仅追求真,追求善,同时还追求美的完满。中医学的美是医道中超越了真,超越了善的最高层次,是为医之道的至境峰颠。你若醉心于中医学中,常会感到美的震憾,美的感染。追溯中医的历史,要从远古说起,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某些食物能够消除病痛,在使用石器的时代,创造了砭石、骨针疗法,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灸疗法此后的几千年,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医的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以周易、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学说为基础理论,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以天然药物为诊疗载体的系统医学。《》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为阴阳。宇宙间一切能量、运动方式、事物的性质、以及聚万物之灵的气等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属阴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人体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阴阳五行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相互关系与变化阴阳五行学说在历史上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临床实践中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与道教渊源相通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所以《内经》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要掌握医道,就必须懂得: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把对医家的要求与道家的标准等同起来,这是医之通于道,或者说医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治未病思想中医说善治病者,上工治未病,古人讲,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金元时期朱震亨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这种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调养,平时注意调养,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调养。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微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道教倡导齐同慈爱的精神,要求道士以济世度人为己任。中医学家在千百年的行医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他们潜心医道,。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他反复强调,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一个病人都要一视同仁,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对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娃,怨亲善友,华夷智愚;对治疗中的风险,不得赡前顾后,自虑吉凶,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对病人的痛苦,若己之心,深心凄枪,不避昼夜寒暑,饮渴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