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字词笺释(一).doc
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字词笺释(一)
张小艳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433)
《俗务要名林》,顾名思义,就是将日常生活中通俗常用的语词汇聚成“林”,便于人们翻检查用。敦煌文献中,可以确认为《俗务要名林》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写卷有P.2609、S.617两卷。P.2609,首缺尾完,尾题“俗务要名林一卷”。S.617,首尾俱缺,存215行,从第74行起,内容与P.2609相同,故知其亦为“俗务要名林”。从内容及体例看,该写本其实是一部分类辑录当时日常用语并加以注释的通俗字书。其中所收语词按义类分部,并标明部类,如田农部、养蚕及机杼部、女工部、彩帛及绢布部、珍宝部、香部、彩色部、数部、度部、量部、秤部、市部、菓子部、菜蔬部、酒部、肉食部、饮食部、聚会部、杂畜部、兽部、鸟部、虫部、鱼鳖部、木部、竹部、车部、火部、水部等。部内每条语词下或标反切,或注直音,有的还兼注词义。“书中多俗字,往往不见于通常的字书和韵书,这同写书目的——为俗务要名而作,应是一致的。所以,它无疑是唐代社会,尤其是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的写真,可以从中考见当时的语言情况和社会情况。”
作为一部专门收录唐代日用俗语的字书,《俗务要名林》中的语词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大致面貌,是人们研究当时语言文字及社会民俗的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因此,自敦煌文献发现以来,该写本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1925年刘复《敦煌掇琐》第三辑首次刊布了P.2609的录文;1976年日本学者庆谷寿信重新校录写本,整理成《敦煌出土の〈俗务要名林〉(资料篇)》(下简称庆谷文),1978年庆谷氏又著《〈俗务要名林〉反切声韵考》,着重考察其中反切体现的语音特点;1993年朱凤玉《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研究》对写本的性质、体式、时代及与后代同类字书的关系等进行了综合的研究;1996年洪艺芳《论〈俗务要名林〉所反映的唐代西北方音》对写本中的注音资料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发现其中不少材料反映了唐代西北方音的特色。同年,张金泉、许建平在《敦煌音义汇考》(下简称《汇考》)中,对S.617、P.2609等写卷中出现的俗写误字进行了校勘,并解释了其中注音资料反映出来的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限于体例,该书未对写本作完整的录文。1997年陈璟慧撰著的《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研究》(下简称陈文),是当时相关研究中最为全面的论著。文中对有关的写卷进行了叙录,探讨了写本的性质、体例、编者、年代,还作了录文和校笺,惜其校笺仅刊布了一小部分。2003年郝春文主编的《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三卷(下简称《释录》)对S.617写本进行了校录。书中较多地参考了《汇考》的校勘成果,所以能做到后出转精,但也仍有不少疏失之处。随后姚永铭即撰《〈俗务要名林〉补校》(下简称姚文),对《释录》中误录、失校、误校之处多有补正。
回顾以往的成果,不难发现:前辈学人对《俗务要名林》已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校录与研究。然而,由于它是一本“俗”字书,收录的是日常生活中惯用的“俗”语,记录的是时人口头常说的“俗”音,藉以抄写的又是当时通行的“俗”字,而且抄手笔下还不时地出现一些讹误字。所以,前人的释录与校笺中仍不可避免地存有一些疏误,写本中也还有不少俗字俗词须做进一步的笺证与释读。笔者曾在“敦煌文献选读”的课上与同学们一起研读《俗务要名林》,学习期间,重新对写本进行了校录。每有疑惑,即多方查证;偶有所得,遂辑成此文。全文较长,这是其中的第一部分。文中条目的先后按原书顺序排列。
1.策之别名,物产反。
【笺释】《汇考》(659页)指出:“物产反”乃“初产反”之讹,是。姚文(48页)引大量文献论证“‘’字义为‘炙肉’,与‘策之别名’义不相属”,所言甚为允当。然其下文又云:“此字字头日本庆谷寿信录作‘??’(册之俗字)。‘产’字原卷模糊,庆谷氏录作‘’,释作‘戹’,当是。”窃以为庆谷氏的录文与释读都未必是。首先,字头原卷作“”,乃“丳”的手写形式,与“??”有别。其次,义类上,与“丳”同部之字都属于器物类,如“罐、??、桶、扫帚、簸箕、筐、篮笼、筛”等,根据写本语词按“义类分部”的编写原则,我们以为其字头当是指串肉烧烤的“丳”,而不可能是表简策的“??”。再次,反切下字“产”原卷作“”,是“产”的俗体。敦煌籍帐文书中,“产”即写作此形,如P.2032 V《净土寺食物等品入破历》:“面三斗,油一升,义员新妇时与用。”是其证。且“初产反”的注音,与《广韵》中“丳”的切语“初限切”音同。由此看来,原卷字头当作“丳”。庆谷氏之所以将“丳”录作“??”,或是为了牵合词义“策之别名”的缘故;而把“”释读为“戹”,应是为了达到与字头“??”的读音密合的目的。殊不知,这样的录文与校读虽然实现了“??”字形、音、义三要素的完全统一,但却被逐出了原属“器用”的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教师人格与素质修炼.ppt
-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家命题预测试卷二.doc
- 教师姓名.doc
- 教师权益相关的法令.ppt
- 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ppt
- 教师礼仪.ppt
- 教师科学素养.ppt
- 教师评价中的若干问题.ppt
- 教材经典实验归类.doc
- 教案编写基本格式与要求.doc
- 苏科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4.2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第2课时 课件.pptx
- 医院绩效管理优化路径.pptx
- 《云计算环境下的软件平台架构资源优化与绿色节能设计》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实验课程教学案例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中心对称图形教学为视角的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docx
- 《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与专业发展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医院护理科研创新与转化.pptx
- 《青贮玉米品种筛选在北方地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医院护理管理与绩效考核.pptx
- 初中数学课堂中反思性学习策略的优化与效果评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