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明备考方向 握主旨精要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本讲主要讲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列宁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随着这种模式的弊端不断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导致苏联的解体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②军事上: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③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①积极:粉碎了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 ②工业: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 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②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③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 ①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3)评价: ①功绩: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的内涵区别 (1)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2)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②赫鲁晓夫领导地位巩固,力图改革。 (2)内容: ①农业方面: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方面: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 ①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②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内容: ①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②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没有取得预期成果,改革重点转向政治改革,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知识体系构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政策 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资极度匮乏 外来干涉被打退,但国内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 主要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工业企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