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实用)题稿.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2.说说“树叶”与“木叶” 意味 的不同。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它们都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以树叶可以简化为叶 。 3.说说“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落叶 ⒈含有落叶的因素 ⒉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能力 迁移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得到启示 发散延伸 暗示 生活常识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运用文中理论,分析下列诗词中梅的意象。 能力 迁移 梅:傲雪、高尚、纯洁、坚强不屈、不畏逆境 运用文中理论,分析下列诗词中梅的意象。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2.遥:远远的。 3.为:因为。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能力 迁移 运用文中理论,分析下列诗词中梅的意象。 卜算子 . 咏梅 毛泽东1961年12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毛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能力 迁移 运用文中理论,分析下列诗词中梅的意象。 运用文中理论,分析下列诗词中柳的意象。 能力 迁移 《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句,早已勾勒出“垂柳依依”的形象;从读音上看,“柳”“留”谐音,“柳”代表思乡之情、赠别、离别之意。 次外,春风杨柳往往连用,“柳”暗示冬去春来,充满生机。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亭亭玉立,碧绿丰 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 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 丽和自然的活力。 能力 迁移 运用文中理论,分析下列诗词中柳的意象。 说『木叶』 林 庚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 并理解“木叶”意象的意蕴。 2、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3、学习鉴赏诗歌的意象。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作者简介 (1933年) 晚年 阅读思考: 文章的结构思路如何? 第一部分(1-3) 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 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而”木叶“的形象关键在一个”木“字。(现象) 第二部分(4-6) 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2.有落 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特征) 第三部分(7) 小结”木叶“与”树叶“一字千里。         (总结) 文章可分三部分: 全文结构: 引题——主体——小结 1—3段:“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2、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树 木 课文研读 树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