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的资料.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苏轼的资料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苏轼 东坡频年谪居,尝作 《洗儿诗》,曰: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子瞻读后感触很深,与子由约定“夜雨对床”,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时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但这种心愿一直未能实现。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幼时“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始是终。”,“平足之爱,平生一人。”“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在《东坡墓志铭》上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在写给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他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苏轼兄弟情深似海,患难与共。他们政见独到,豁达乐观,一生处在新旧党派激烈斗争之际,各种纷争的多事之秋,政局动荡不安。他们既不肯苟同守旧派的守旧,又不赞成改革派的激进,加上更无半点媚骨的秉性,注定了弟兄二人仕途坎坷莫测的峥嵘人生。但亘古不变的是兄弟亲情。苏氏兄弟手足之情堪为千古楷模。苏轼兄弟生活在深厚文学氛围的大家庭中,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孜孜苦读,从小浸沉在文学天地里,志同道合,相互激励,生死与共。《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在他们多难的人生中,每遇政治风波,弟兄俩总是相互关照,甚至不惜自己丢掉高官厚禄,不惜抛弃帝城的舒适生活,远谪边城,以求弟兄相聚团圆。在苏氏兄弟诗词文中,提到渑池的,写兄弟亲情的远不止一首,丙辰(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烩炙人口,成为古今中秋诗词的压卷之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倍受摧残凌辱,“自度会死狱中”,他写给弟弟苏辙的诗中说:“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世未了情”,这是多么真挚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啊! 苏轼危矗一根傲骨,立身朝堂,独立的政见和鲜明的个性,使他同时构罪于针锋相对的新旧两派政治势力。保守派与改革派“逐鹿朝堂”,此起彼伏轮流得势,对大才子苏轼都是先拉拢后排斥,因此苏轼三仕三已,苏辙也累受牵连,但绝无睚眦。友兄悌弟的贬所往往远隔千里,但苦于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只能“望月怀远”权充“无线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兄弟俩虽然“奈何阻重深”,但灵犀相通,诗文唱和,尤其苏轼在密、徐两地,苏辙在齐州时,《水调歌头·中秋》、《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和子由中秋见月》等诗篇把中秋月色和兄弟情深挥发得淋漓尽致,“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愁肠千转,思通万里,且跨越时空,令千载低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秋》)最为脍炙人口。此词一出,中国人的中秋便再也走不出“明月几时有”的“天问”,走不出东坡缠绵惋恻之思虑、空灵清籍之意境,走不出苏轼的失意,走不出苏轼的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掘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可以说,天才苏轼丰富了中秋月色,中秋月色成就了天才苏轼。中秋月色中有苏轼传之久远历久弥新的眷眷亲情,有苏轼凝视于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有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有苏轼独步古今的旷世之才,更有苏轼“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馨骨与情操。 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是他仕途上不如意的时期,由于当时变法派当政,他的改革意见不被采纳,且感觉朝内政治争斗激烈,受到外放冷遇,于是他在丙辰(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作者在全词一开篇就问“明月几时有?”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问话?在词人心中,月亮是光明、高洁的象征,苏轼通过问月来试问社会上正直的人和事还有多少?“天上宫阙”有隐喻朝廷之意,“高处不胜寒”,暗含

文档评论(0)

803322f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