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ppt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 以《新青年》为阵地;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陈独秀主编; 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陈独秀: 发刊词 《敬告青年》 “民主”、“科学” ???????????????????????????????????????????????????????????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宗旨: “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3、关于新文化运动: ①反传统: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文化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 ②文化启蒙与国民性批判 ③中西比较的文化视野 文化交流,中西的碰撞 二、文学革命的主要理论主张 (一)宗旨: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二)具体理论主张的提出: 1.早期理论建设: ①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1月 《新青年》(2卷5号) “八事”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1917年2月, 《新青年》2卷6号 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新/旧;传统/现代 ③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钱玄同致《新青年》的信 “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2、 “ 人的文学 ”的主张: ① 周作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5卷6号 《人的文学》: “当时改革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胡适) ② “人的文学”观的理论意义: A、“人的自觉” 郁达夫:“五四运动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 B、“文学的自觉” ▲??人的觉醒,人的启蒙(改造国民性)→文学的自由主体(个性、自我的意识)→文学的主体性 3.新文学阵营与旧文学传统的三次论争 ① .对林纾为代表的老牌守旧分子的批判 近代翻译文学先驱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卓有建树。(他不懂外文,却与人合作,一生中翻译了欧美小说180种,共1200多万字。) 但林纾的旧的文学观念十分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为维护封建道统,他撰文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表示要“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新文化阵营对此进行了反击,林纾最终只能自叹老迈,寄慨将来,哀哀地收场。 ②.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 《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辅、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留学西洋,在美国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尊崇中国的古圣先哲,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 ③ .与《甲寅》派的论争 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章士钊在《甲寅》上的复古论调。 “甲寅派”以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志而得名(1914年5月,《甲寅》月刊在东京创刊,两年后出至十期停刊) 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 章士钊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面来论证文言文的优越,归结为“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追随附和他的人甚至公开宣扬要取消“白话文学”这一名词。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其一,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其二,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其三,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文学革命的不足之处: 五四新文学的部分倡导者存在着偏激的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如京剧、汉字)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这些在以后的文学进程中需要逐渐给予纠正。 第二节 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 文学研究会 1921.1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该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也称“人生派”,创作上强调写实主义。会刊为革新了的《

文档评论(0)

dlh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