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易学与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易学与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简论清代儒学的再整理 宋志明 作者简介:宋志明(1947-)。汉族,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儒家哲学和中国近现代哲学。 作者简介:宋志明(1947-)。汉族,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儒家哲学和中国近现代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 孔子研究院,北京 100086) 摘要:清代儒学家力图从儒家经典中重新挖掘儒学的意蕴,致力于儒学的再整理。针对宋明理学的弊端,顾炎武提出两条挽救儒学的措施,一条是正本清源,另一条是由器求道。戴震提出“道器一体”、“气化即道”、“理在事中”、“理存乎欲”等新观点,重申了儒家关心国事民瘼的民本主义思想,恢复了经世致用的学风。清代儒学表现出较强的批判意识和学术独立的意识,构成儒学的第四个理论形态。 关键词:清代儒学 顾炎武 戴震 作者简介:宋志明(1947—),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宋明理学家有比较强的哲学意识,但历史文化意识比较淡薄,他们注意发扬图的理性主义精神,却忽略了儒学的历史主义精神。宋明理学的局限正好构成清初儒学的生长点。清初儒学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明朝灭亡之后,一些有识之士痛定思痛,深刻反省江山易主的历史教训。他们认为宋明理学家空谈心性、脱离实际所造成的理论偏差,是明灭亡的原因之一。为了避开宋明理学的误区,他们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对儒学做出再整理,以求在清廷入主中原的情况下保存儒家文化的慧命,弘扬儒学的历史主义精神,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他们在对儒学进行再整理的时候,走的不是宋明理学的路子。宋明理学是从义理的角度契入的,他们则是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契入的,同汉代古文经学有些相似。他们不相信宋明理学家“六经注我”的狂言,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研究,喜欢做扎扎实实、朴实无华的学问,一反宋明理学家的学风,故而后人称他们的儒学为朴学。他们擅长考据,促使考据学在清代有了长足的发展,故而又称他们的儒学思想为考据之学。清初的儒学家承接着汉代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的传统,有时也打出恢复汉代古文经学的旗号,所以又称他们的儒学思想为“新汉学”。清初的儒学家认真清理宋明理学造成的迷雾,力图从儒家经典中重新挖掘儒学的意蕴,为保存这份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 首先着手对儒学进行再整理的儒学家是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初名绛,曾化名蒋山墉。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清兵入关后,他和家乡父老兄弟一起毁家纾难,组织义军抗清。江南沦陷以后,他一直奔走各地,联络义士,积蓄力量。他曾十谒明孝陵,奔走四方,宣传反清主张,准备起事以图复明。晚年深入西北,隐居华阴、富平一带,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他多次拒绝清廷的征召,甚至不惜以死相抗。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明言志向:“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与叶轫庵书》)颇有孔子“邦无道则隐”的气概。 针对宋明理学“明心见性之空言”,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口号。他引古筹今,主张经世致用,提倡朴实学风。他厌恶空谈义理,要求把儒学当作“国家治乱之原,生民之生计”来看待,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个人的“安身立命”之地。他认为理学家偏离了儒学的正宗,因为在孔孟时代并没有单纯的理学,孔孟的理学本来就寓于经学之中。汉代的儒者一直延续这种传统,治群经,讲究名物训诂,始终不脱离经世致用的宗旨;到宋代以后,由于受佛教的影响,理学家才开始附会经典,空谈义理,自以为有心得。此风一开,便愈发不可收拾,至明代末甚至到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地步,完全把儒家的经典抛在了一边。他痛斥王学末流“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与友人论学书》),丢掉了儒学的真精神。在明末的理学家那里,儒学已沦为空疏的虚学,这种情形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 针对宋明理学的弊端,顾炎武提出两条挽救儒学的措施,一条是正本清源,另一条是由器求道。他说:“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反于近儒之所著,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旨。如论字必本于《说文》,未有据隶楷而论古文者。”(《亭林文集》卷三)为了弄清源流,他先从音韵训诂入手,研究古音训学多年,写出《音学五书》,奠立了古音韵学的基础。针对宋明理学的道器对立论,他提出道器统一论。他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无所寓,说在乎孔子之学师襄也。”(《日知录》)在他看来,道器是不可分的,不能离开器空谈道。要真正做到有器得道,除了研读经书以外,还得深入实际,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他毕生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主张,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考察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他撰写的《日知录》,“凡经义、史学、官制、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考证其谬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c860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